便血常可见于以下几种肛肠科疾病。
1、痔病:主要是内痔出血引起。多见于成年人,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较少见。以间断性出血为主,色鲜红,不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表面,或便时点滴而下,或一线如箭,或仅手纸染血,无疼痛,或伴有肛门有物脱垂、流黏液、瘙痒等。
2、肛裂:肛裂出血以女性多见,尤以中年妇女为多。便血色鲜红,但出血量很少,伴有排便时肛门剧烈疼痛,便后疼痛稍有缓解复又剧烈疼痛,常持续数小时。
3、肠息肉:肠息肉大多见于青年,儿童次之,出血量可多少不等。息肉体积较大、位置较低或出血量较多时,便血不大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表面,甚则可单纯下便血。若息肉位置较高、数量多时,血液常与大便相混。肠息肉出血也可以是隐性的,仅粪便镜检有红细胞或潜血试验阳性,多见于息肉位置较高或息肉较小、数量少时。肠息肉一般无疼痛,低位之直肠息肉在排便时可见肉样肿物自肛门脱出。有的可见腹部不适、腹痛、里急后重等肠道刺激症,主要是由于肠蠕动牵拉息肉引起。
4、结肠癌、直肠癌:多发于40岁以上,但亦可发生于其他任何年龄,男性略高于女性。早期病变仅限于黏膜,无明显症状,癌肿发展,中间溃疡,继发感染,始出现症状。一般出血量较少,大便带有脓血及黏液,或呈鲜红色,或色稍暗。伴大便性状改变、便意频繁或便后排不净感、贫血和体重减轻者,应警惕结肠癌、直肠癌。
5、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均为原因不明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多见于青年人。以黏液血便为主要症状,粪便中含血、脓和黏液,一般出血量不多,并有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或伴有消瘦、乏力、低热、贫血等全身症状。
6、其他:黑便主要见于上消化道疾病,如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损伤、血管病变、肿瘤等,但不可将口腔及呼吸道出血被吞咽,或大量食入动物血、动物肝脏及酚酞类泻药等引起的黑便误认为便血。便血伴有发热、腹痛,且发病较急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出血性坏死性肠炎、阿米巴肠病等;出血量大,发病急,伴有严重腹痛者,多见于肠套叠、肠系膜动脉栓塞;伴有全身出血倾向者,应考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