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heat illness、,亦称高温综合症hyperthermia syndromes、,是在高温环境下因体液过度丧失或者散热机制衰竭出现高热,所发生的一系列热损伤疾病。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常分为三型:1、热痉挛heat cramps、:大量失水和失盐引起的肌肉痛性痉挛;2、热衰竭heat exhaustion、: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3、热射病heat stroke、:高温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出现高热、严重生理和生化异常。
产褥期产妇在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的环境中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引起以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急性疾病,称为产褥中暑puerperal heat stroke、,亦称为产褥期热射病。其发生与“避风寒”风俗及气候有关,该病多发生在我国南方农村炎热潮湿的夏季。国内、外报道甚少。有凤芝等在《河南省1998年孕产妇死亡监测报告》中指出产褥中暑占孕产妇死因构成比的4%,为第五位死因,可见在我国广大农村,该病仍不容忽视。
【病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失常,其发生与以下因素有关:
1、产妇热耐受性下降
1、正常产妇热耐受性下降原因包括:1、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体力消耗大且失血多致产后体质虚弱;2、产后出汗过多摄入不足导致体内缺盐;3、产褥期疲劳、睡眠不足等[4]。
2、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病变及产褥感染等。
2、机体处在高热环境且散热途径受阻
1、环境温度>35℃,相对湿度>70%如我国南方炎热潮湿的夏季、,产妇受旧风俗影响在产褥期“避风”而紧闭门窗,居室通风条件不良且无降温设备,不能有效地通过辐射、传导、对流而散热。
2、“不良习俗”:产妇怕“受风”而头戴帽、身盖棉被、穿长衣长裤、扎袖口裤腿,使产妇出汗途径受阻。
【病理、病理生理】
当人体处在超过散热能力的极度负荷时,体内热积蓄过度而引起体温升高,出现中暑。当体温持续超过40℃,会发生脑水肿及神经元破坏;体温超过41℃,发生严重的生理及生化异常;体温升到42℃,心输出量成倍增加,耗氧量增加40%,对细胞直接损伤,引起酶变性、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膜稳定性丧失和有氧代谢中断,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1、中枢神经系统:高热能引起大脑和脊髓神经细胞的快速死亡,继发脑局灶性出血、水肿、颅内压增高和昏迷。小脑Purkingje细胞病变尤为突出,常发生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和辨距不良。
2、心血管系统:中暑早期,皮肤血管扩张引起血液重新分配,心排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持续高温引起心脏缺血、坏死和溶解,导致心律失常、心功能障碍或心力衰竭,继而发生心排出量下降和皮肤血流减少,进一步影响散热,形成恶性循环。
3、呼吸系统:高热时,呼吸频率增快或通气量增加,持续不缓解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肺血管内皮受损发生ARDS。
4、水电解质代谢:大量出汗导致水和钠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5、肾脏:由于严重脱水、心血管功能障碍和横纹肌溶解等,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6、消化系统:直接损伤和胃肠道血液灌注减少可引起缺血性溃疡和消化道出血,发病2-3天后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肝坏死和胆汁淤积。
7、血液系统:严重者,发病后2-3天可出现不同程度的DIC。DIC又会进一步加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临床表现】
1、中暑先兆:发病急骤,发病前多有短暂的先兆症状,称为中暑先兆。多表现为口渴、多汗、皮肤湿冷、四肢乏力、恶心、头晕、耳鸣、眼花、胸闷、心悸等前驱症状,此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一般在38℃以下。
2、轻度中暑:中暑先兆未能及时处理,产妇体温逐渐升高达38、5℃以上。出现剧烈头痛、颜面潮红、恶心胸闷加重、脉搏和呼吸加快、无汗、尿少、全身满布汗疹。
3、重度中暑:体温上升达40℃以上。出现嗜睡、谵妄、抽搐、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伴有呕吐、腹泻、皮下及胃出血。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瞳孔缩小然后散大、各种神经反射消失。若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肺水肿、脑水肿而死亡。幸存者也常遗留严重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重度中暑患者血清ALT、AST及LDH升高,1-4天出现高峰;2-3日后出现黄疸。肌酐、尿素氮、CPK升高,代谢性酸中毒、高钾、高钙、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升高、,心电图有ST及T波异常。尿蛋白和管型阳性。
【诊断】
依据发病季节、家居环境、当地风俗、产妇衣着及其临床表现作诊断,推荐诊断标准如下:
1、产后6周内,环境≥35℃;
2、出现中暑先兆症状;
3、体温上升,脸红,呼吸、脉搏加快;
4、体温达40℃以上,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急促,脉搏细数,甚至谵妄、昏迷抽搐。
具备1、2者诊断中暑先兆,有1、3者为轻度中暑,有1、4者为重度中暑。
【鉴别诊断】
产褥中暑需与产后子痫、产褥感染败血症、甲亢危象、脑炎、脑膜炎、脑型疟疾、中毒性菌痢、细菌性食物中毒等鉴别。警惕产褥感染合并产褥中暑可能。主要疾病鉴别如下表
疾病
表现
产褥中暑
产后子痫
产褥感染
病因
高温、高湿、通风条件不良
妊娠高血压疾病
生殖道等感染
症状与体征
高热、多器官功能障碍表现
头痛、视物不清、高血压、水肿
发热、腹痛、恶露异味
相关检查
脑、心、肝、血液、肾功能异常
高血压、蛋白尿、眼底和肾功能异常
血及阴液培养阳性、白细胞升高
【治疗】原则:降温、补液纠正重要器官功能障碍,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一般处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流量4~6l/分。呼吸衰竭者及时予机械通气。2、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3、安定10mg肌注或10%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肠,适当镇静、抗惊厥、解痉治疗。5、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40mg,静注,每12小时1次、预防上消化道出血。
严密监测:1、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2、体温:降温期间连续监测;3、尿量:放置Foley导尿管计量,保持尿量>30ml/h;4、动脉血气:高热者结果需校正。体温超过37℃时,每升1℃,PaO2降低7、2%,PaCO2增加4、2%,pH降低0、015;5、凝血功能和生化。
1、 补液治疗
1、口服补液:对于中暑先兆的产妇,应尽快让其使用含盐的凉开水或口服补盐液每升含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无水葡萄糖20g、500ml。
2、静脉补液:确诊为轻度中暑或重度中暑产妇应予静滴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注射液。补液量控制在2000-3000ml/天,合并循环功能衰竭者补液速度为16-30滴/分,不宜过快,必要时也可用异丙肾上腺素升压。用法:异丙肾上腺素0、5-1mg加入5%葡萄糖溶液200ml中静滴,滴速0、5-2μg/分,使收缩压控制在90mmHg以上,心率120次/分以下。代谢性酸中毒者以5%碳酸氢钠125-250ml静滴纠正酸中毒。
2、降温治疗:是关键1小时内将肛温降至37、8~38、9℃。
1、环境降温:立即将产妇置于阴凉、通风处,脱去过多的衣物,或用电风扇加强对流,室内温度降至25℃。
2、物理降温:对已发生循环衰竭者为避免血管收缩,加重循环衰竭,应慎用。常用的方法有:1、体外降温进行躯干和颈部皮肤肌肉按摩,用25%乙醇擦浴,促进散热;在头、颈、腋下、腹股沟、N窝等浅表大血管分布区域放置冰袋,快速降温; 给予27~30℃的水浴2、体内降温:给予低温4℃、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ml内加地塞米松20mg经股动脉快速滴注,具有迅速降低体温和升压作用。
3、药物降温:1、首选氯丙嗪,机理为:1、调节体温中枢;2、扩张血管;3、松弛肌肉,降低氧耗。用法: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补液中静脉滴注1-2小时,必要时4-6小时重复一次。如收缩压低于90mmHg时不宜用氯丙嗪,可用氢化可的松100-200mg加入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2、冬眠疗法,指征:1、高热、昏迷抽搐;2、物理降温后体温复升者。常用冬眠I号哌替啶100mg、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全量或半量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静滴。另外,可同时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如:阿司匹林0、3-0、6g,1日3次,吲哚美辛25mg,1日2-3次。
3、并发症治疗:重度中暑产妇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应行相应治疗。
1、昏迷、脑水肿:应行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甘露醇使用指征:1、频繁抽搐;2、血压升高;3、瞳孔不等大。用法:20%甘露醇250-500ml,30-60分钟静脉滴注完,必要时3-4小时重复用药。有癫痫发作者,地西泮10mg静注。
2、心力衰竭:应选用毛花甙C西地兰、,首次剂量0、4mg,加入25%葡萄糖液20ml内缓慢静注,必要时2-4小时再用0、2-0、4mg,一天用量不超过1、2mg,伴高钾时应慎用[17]。
3、呼吸功能衰竭:可予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0、25-0、5g,皮下、肌内或静脉注射,洛贝林3-10mg,皮下或肌内注射等交替使用。用药后呼吸频率<10次/分、SpO2<90%或PaO2<60mmHg时应尽早行机械通气。
4、肝、肾功能衰竭:持续少尿、高血钾为早期透析指征。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可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及连续性静脉滤过治疗,肝功能衰竭可行肝移植。
5、DIC:予抗凝、疏通微循环,输注血浆、血小板等治疗。
【预后】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国内报道产褥中暑占孕产妇死因构成比的4%。Varghase GM等在2005年英国《急诊医学杂志》中提出:CPK>1000IU/L、升高、酸中毒、肝酶升高提示中暑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死亡率甚高,可达89、5%,并指出及时降温和其他支持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
【预防】
1、卫生宣教,破除旧习,卧室通风、衣着被褥适宜,避免影响散热。
2、产褥期多喝水,可适当饮用清凉饮料。
3、环境温度适宜,居室温度调控在22~24℃;做好个人防护,避免酷暑下工作。
4、让产妇了解产褥中暑的先兆症状,察觉不适早期对症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