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医无书
在陕西黄土高原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小孩玩耍时掉进黄泥坑的水中,发生淹溺。这个患者处理的要点是什么?
关于溺水的救治,临床医师都知道,
①淡水淹溺的主要病理生理是大量的淡水(低渗),进入体内,造成体内的低渗状态;低渗是主要问题,可给予利尿或高渗液体等措施进行纠正。
②海水淹溺的主要病理生理是大量的海水(高渗),进入体内,造成体内的高渗状态;高渗是主要问题,可给予补液稀释或低渗液体等措施进行纠正。
③那么,掉进黄泥坑里的淹溺者的主要病理生理如何呢?
答案:黄泥坑里淹溺者的主要病理生理是代谢性酸中毒,应积极补充碳酸氢钠。因此,中国的黄土为酸性土壤,黄泥浆是一种弱酸性物质,它进入体内,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会十分突出。当然,如果患者淹溺于呈喀斯特地貌的地区,这种石灰岩结构呈碱性,则患者的代谢性碱中毒会十分突出。
这些内容不会写进教科书,都是在临床中根据特定资料,结合化学等基础知识,医师们进行推理和升华的结果。“大医无书”,这是种境界,是为医者毕生追求的目标。它也符合唯物辩证法中的“具体问题集体分析”的哲学原理。
二、对溺水的认识
据有些地区统计,溺水死亡率为意外死亡总数的10%。 溺水是由于大量的水灌入肺内,或冷水刺激引起喉痉挛,造成窒息或缺氧,若抢救不及时,4-6分钟内即可死亡。
1、肺内有水的争议
传统认为溺水是由下列几个过程组成:首先是入水,然后感憋气,随即吞水,吞水后胃受到刺激而呕吐出来,后又吸入肺内,造成窒息而死亡。其中最关键的是胃和肺内的水,因此从18世纪起,人们就将倒灌法列入首选,也就是说,首先要想办法将胃或肺内水倒出来。
自1980年以来,对此疗法存在争议,清除胃内的水易造成窒息或误吸。并有学者发现大约有10%~20%的溺水者并无水进入肺内,即使有吸入,也是极少量(每公斤体重少于20ml)。这样少的水分可很快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Ruben的实验证实,从气管插管内注入1%生理盐水1~2L并未溢出。
对于海水淹溺患者,由于海水是高张的(3.5%盐份),可将循环中的水吸入肺内,造成肺水肿,但此种情况下的通气障碍并不在气道,而是由于肺泡水肿所致,因此复苏的关键是口对口和正压通气。
故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只有在胸外按压和口对口呼吸等基本无效时,才考虑可能是肺内水分过多所致。
2、延长抢救时间
溺水者在长时间淹没于水中后仍有完全复苏的可能, 有时其淹没时间要比通常认为心脏停搏病人脑存活的时限4~6分钟长的多。Sim近来收集一组8例溺水者,曾淹没10~40分钟,经复苏后并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机制主要有:
(1)潜水反射的作用 淹溺后长期存活可能是潜水反射在起作用, 即人类与某些鸟类和哺乳类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一种生理反应,借此可长时间停留在水下而不呼吸。将人脸浸没于冷水中,立即引起一个反射,使心率减慢,周围小动脉收缩,使血液从肠道和四肢驱至脑和心脏,从而使人们浸没于冷水中较长时间而仍能存活。
(2)心跳骤停出现较迟 心跳骤停通常并不因淹没而立即出现;一般只在血氧含量减少至危险水平后心跳才停止,这在正常情况下需数分钟或更长时间。
(3)机体耗氧量降低 潜水反射与寒冷均能减少机体的耗氧量。
故溺水者应积极抢救,明确淹溺史,分清淡水或海水淹溺;对呼吸已停止的溺水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适当延长抢救时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