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红生,男,主任医师,教授,特需门诊预约电话021(西院:63855617或53827453;东院:20256606或20256600)。
先后毕业于河南省信阳卫校、
张仲景国医大学(河南南阳)、上海
中医学院和上海
中医药大学,师承石印玉、储维忠教授,并参师于
颜德馨国医大师及孙树椿、陈省三、翁恩琪等名师名家;获
气功学硕士和
中医骨伤科学博士学位。为上海石氏伤科第五代传人。
现任:上海
中医药大学、上海市
中医药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骨伤科研究所所长,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主任、曙光临床医学院
中医骨伤科学教研室主任,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副主任;“
中医骨伤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骨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国家
中医重点专科带头人;上海市
中医脊柱病损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兼任:中国
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
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世界
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中医手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骨伤科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中国
针灸学会
针灸推拿结合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骨伤》、《中国
中医骨伤科》、《
中医正骨》、《国医论坛》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学术委员会执行编委,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市
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
中医骨伤科专家组组长;河南
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客座教授,台湾长庚纪念医院客座教授。
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7)、全国百名杰出青年
中医(2008)、全国优秀
中医临床人才(2007)、中华
中医药科技之星(2011)、中国
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200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4)、上海市领军人才(2009)、上海市
中医领军人才(2012)、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1)、上海市曙光学者(2003)、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0)。
主攻方向:致力于慢性筋骨病损防治研究、
中医药临床评价方法学研究及中华
养生文化与技术的传播。临床擅长运用手法、导引、
针灸、中药等
中医药理论和技术诊治颈椎病、腰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纤维肌痛综合征等病症及颈性眩晕、颈性头痛、颈心综合征、颈胃综合征等脊柱源性疾病。
研究成果:①系统整理研究治疗颈椎病技术――仰卧位拔伸整复手法,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三等奖,被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列入首批
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计划项目在国内推广应用,CCTV4《中华医药》栏目分别于2010年2月3日和2012年7月27日进行了专题报道;②根据石印玉教授提出的“骨错缝筋出槽、气血不通、筋骨失和”为退行性颈腰椎病发病关键病机的观点,建立无创伤性家兔颈椎退变病理模型,深入研究了手法及中药的作用机理,获浙江省科技奖三等奖;③开展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证候研究,系统研究并部分阐明了中药综合改善骨骼质量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机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④完善了体外培养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评价的技术方法,建立了相关的中药含药血清实验方法及其质量控制规范,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⑤研究补肾、柔肝中药对软骨细胞生物功能的影响,阐释中药修复软骨损伤的生物学机制,获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
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⑥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研制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第6类新药――芪骨胶囊(已获国家新药证书并转让),治疗骨关节病的新药怀珍养肝胶囊胶囊等中药制剂。⑦从整体效应机制和局部微环境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两方面入手、骨内与骨外机制结合,系统阐释“补肾壮骨”防治慢性骨与关节病损的主效应机制,获中
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及上海市医学奖二等奖。⑧根据
中医筋骨理论和临床研究实践,提出从筋论治膝骨关节炎的观点,拟定系列中药方剂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评价和作用机理研究,获得上海市
中医药科技奖二等奖。
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项,部市级课题14项,担任课题负责人22项;获得各类各级科技成果奖19项。申请专利12项(已授权8项)。发表学术论文193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种)。担任全国
中医院校本科生规划教材《
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中医筋伤学》、《
中医气功学》主编,《
推拿手法学》和《
推拿治疗学》编审,《
推拿学》、《
推拿功法学》、《
推拿手法学》和《
中医骨伤科学基础》副主编。培养博士生13名、硕士生27名,与博士后合作研究3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