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飞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放疗科
擅长
肿瘤放射治疗,尤其是鼻咽癌、神经肿瘤及淋巴瘤的放射治疗
简介
夏云飞,男,主任医师,放射肿瘤学教授,现为放疗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擅长肿瘤放射治疗,尤其是鼻咽癌、神经肿瘤及淋巴瘤的放射治疗。 学习及工作经历: 1980年—1985年:江苏省苏州医学院放射医学专业就读 1985年—1987年:江苏省镇江医学院一附院工作 1987年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工作 1991年—1994年: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硕士研究生 1999年: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放疗科访问学者 2009年至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副主任 学术任职: Peer reviewer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癌症》杂志常务编委 《中国神经肿瘤学》杂志副主编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生物组成员 广州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 主要成绩: 基础研究,以鼻咽癌为研究重点,从自由基、光生物学、分子生物学3个方面开展研究,一方面探讨检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光谱学技术,另一方面探索鼻咽癌辐射抗拒性的分子机制,并对辐射抗拒性鼻咽癌进行转基因放射增敏治疗研究。主持和负责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其他科研项目10项,主编《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专著1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编8部,发表论文160多篇。研究成果获省级三等奖1项,厅级二等奖1项,校级院级三等奖4项。 临床研究,在总结我院1302例鼻咽癌放射治疗疗效的基础上,结合分析上海、福建、湖南、北京、香港及国外报道的大宗鼻咽癌放射治疗疗效的结果,提出了鼻咽癌可分为4种临床生物学行为类型即放射敏感不易转移型、放射抗拒不易转移型、放射敏感易转移型、放射抗拒易转移型。根据治疗前肿瘤大小和化疗后肿瘤消退情况,对I、II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开展了给予不同放射剂量的辅助放射治疗;在总结我院164例胶质瘤术后辅助放射治疗疗效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的生物靶区,提高I、II级胶质瘤的局控率,改善III、IV级胶质瘤的生活质量。 科研课题: 第一负责人 (1)人发自由基ESR特征与鼻咽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肿瘤中心 0.2 万元 1995-1998 (2)人发自由基ESR特征与鼻咽癌临床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中山医大 0.4 万元 1995-1998 (3)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生物超弱发光技术的研究 卫生部(立项) 2.0万元 1996-1999 (4)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生物超弱发光技术的研究 广东省科委 5.0万元 1997-2001 (5)鼻咽癌辐射抗拒性的分子机制及阻断 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委 16.0万元 2000-2003 (6) P21和MDM2反义寡核苷酸逆转鼻咽癌辐射抗拒性的研究 肿瘤防治中心 2..0 万元  2003-2006 (7) Ⅰ、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放射剂量个体化的研究 肿瘤防治中心 2..0 万元  2003-2006 (8) 腺病毒介导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基因转染治疗鼻咽癌 广东省科技厅 30.0万元 2004-2007 第二负责人 (1) 用光声谱技术检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研究 广东省科委 6.0万元 1998-2002 (2) 自由基及其相关酶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关系的研究 广州市科委 3.0万元 2000-2003 (3) 电离辐射抵抗的P糖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万 2003.1-2005.12 (4) 腺病毒介导14-3-3σ基因调控鼻咽癌细胞周期作用及机制 广东省科技厅 15.0万元 2004-2007 曾发表过论文 第一作者: (1) 偏心型鼻咽癌原发灶等中心体表标志的三维定位方法。癌症,1992,11(5):407 (2) 血卟啉衍生物放射增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癌症,1993,12(3):454 (3) 鼻咽癌不全放疗生存6年一例。癌症,1994,13(1):14 (4) 血卟啉衍生物对人鼻咽癌放射增敏的裸鼠实验。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5,16(3): 39 (5) 血卟啉衍生物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三项免疫功能检测。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31(3):168 (6) 线性二次模型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应用。癌症,1996,15(5):397 (7) 放射生物学线性二次模型的哲学思考。医学与哲学,1996,17(2):98 (8) 鼻咽癌与健康人头发ESR饱和功率特性的比较。癌症,1997,16(增刊):91 (9) HPD对鼻咽癌放射增敏机制的ESR研究。癌症,1998,17(2):143 (10) 人鼻咽癌细胞株(CNE—2)放射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癌症,1999,18(1):86 (11) Comparison on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Power Saturation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Healthy Peo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Cancer Therapy. 1999, 2(1):73-75 (12) 移动条野技术的放射生物学和剂量学基础及改进. 癌症, 2000,19(1):82-85 (13) 访美话科研.医学信息荟萃.2001, 总第545-546期 (14) 14株(亚株)人鼻咽癌细胞的放射生物学特性. 癌症, 2001,20(7):683-687 (15) 164例胶质瘤术后放射治疗疗效及预后. 中华放射肿瘤学,2001, 10(2):108-111 (通讯作者) (16) Photoacoustic Ab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NE-1, CNE-2, and CNE-1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 Measured Using Photoacoustic Techniques.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1, 25(10):1068 (17) 脑转移瘤的放射治疗进展. 广东医学,2002,23(1):4-5 (18) 不同放射敏感性的鼻咽癌细胞中ATM/PI3K区基因突变的研究. 中华放射肿瘤学, 2002, 11(4):252-254(通讯作者) (19) 用导数光声光谱技术测量人血特征吸收峰.科学通报.2002, 47(1):1-5(通讯作者) (20) 活检鼻咽癌组织SF2的检测方法初探.肿瘤防治杂志.2003,10(7)(通讯作者) (21) 三种方法检测鼻咽癌细胞株SF2的结果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9(3)(通讯作 者) (22) ATM基因在不同辐射敏感性的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的研究.癌 症.2003,22(7):15-17(通讯作者) (23) X射线对不同辐射敏感性鼻咽癌细胞株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ISSN 1609-6614(CN.H 98-0699/R) 2003,3(20):1847-1849 (通讯作者) (24) 鼻咽癌活检组织SF2对放射效应的预测价值.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5) (通讯 作者) (25)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附17例临床疗效分析.中国神经肿瘤杂志.2004,2(2) (通 讯作者) (26) 放化疗、放化热疗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近期疗效的观察.实用医学杂志.2004,20(5) (通讯 作者) 第二作者: (1) HPD对鼻咽癌放射治疗效应的裸鼠实验和临床观察.浙江肿瘤,1995,1(4):204 (2) HPD对鼻咽癌放疗效应观察。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6,17(1):32 (3) 癌谱流行病学再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2—A):270 (4) The nude mice experiment and clinical study of enhancing radiotherapy effect of 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s on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 Vol, 43(Suppl.2): 595 (5) 2Gy分割的等效剂量表—线性二次模型的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 志.1999,16(3):194-196 (6) 血卟啉衍生物配合放疗对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三年疗效观察.中国肿瘤临 床. 2000,27(6):64-65 (7) 胶质瘤的放射治疗. 广东医学. 2000,20(9):6-7 (8) CD44V6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实用癌症杂志,2000,15(6):571-572 (9)用光声光谱技术测量鼻咽癌细胞的光谱吸收特性. 生物物理学报.2001,17(2):241- 244 (10) 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免功能的影响. 中国航天医药杂志,2001,3(5):6-7 (11) 168例脑转移瘤病例分析. 广东医学,2002,23(1):12-13 (12) 鼻咽癌细胞中表达的人白细胞介素18对鼻咽癌病人外周血CD8+T细胞的细胞毒活 性增强作用的研究.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2,18(1):34-37 (13) 自由基对恶性肿瘤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实用癌症杂志, 2002, 17(2):211-213 (14) 肺癌脑转移放化疗63例预后分析. 癌症, 2002, 21(10):1141-1144 (15) 用染色技术提高细胞的光声光谱检测灵敏度.激光杂志.2003,24(3)ISSN0253-2743 (16) 放疗前中后鼻咽组织金属硫蛋白表达变化及其意义.广东医学.2003,24(1) ISSN1001-9448 (17) “慧星”分析法在放射生物学中的应用.广东医学.2003,24(1) ISSN1001-9448 (18) 真空袋对等中心背斜野深度直接测定法的影响.癌症.2004,23(6) ISSN 1000-467X (19)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osensitivit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 and expression ofKu70, Ku80.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2004, 28(8-9) ISSN 1065-6995 (20) The effect of DNA-PK antisene oligodeoxynuliotide on the radiosensitivit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with different p53 function status.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2004, 28(8-9) ISSN 1065-6995 (21) The effect of p21 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 on the radiosensitivit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 with normal p53 function.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2004, 28(8-9) ISSN 1065-6995 (22) The radio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s with different p53 function status.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2004, 28(8-9) ISSN 1065-6995 (23) 乳腺原发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山东医药.2004,44(36) ISSN 1002-266X 第三作者: (1) Targeted Therapy of CEA-Producing Cells by Combination of E.Coli cd/HSV1 tk Fusion Gene and Radiation . Gene Ther. Mol. Biol. 1999, 3:113-121 (2) 热疗配合放射治疗不能手术的食管癌疗效分析.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0,9(2):84-86 (3) 模拟机等中心定位背斜野深度直接测定法探讨.浙江肿瘤.2000,6(3)ISSN1006-5504 (4) 细胞DNA倍体性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关系初探. 癌症,2001,20(9):989-990 (5) 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三维适形放疗.中国癌症研究.2001,13(3)ISSN1000-9604 (6) CD44V6和MMP-2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广东医学, 2002, 23(5):466-468 (7) Chemotherapy for advance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with methotrexate, vincritine, cisplatin, and adriamycin.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02, 14(2):145-146 (8) 初治鼻咽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和检测指标的评价.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4,11(12) ISSN 1005-8664 主编和参编著作 (1) 主编《实用鼻咽癌放射治疗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 ISBN 7-81071-420-1,105万字 (2) 参编 郑小康, 陈龙华主编《三维适形放疗临床实践----CT模拟与三维计划》,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 ISBN 7-117-04306-X/R.4307 (3) 参编 闵华庆主编《鼻咽癌研究》,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11, ISBN 7-5359-1933-2 曾获得科研成果 (1) 论文“HPD对放射治疗鼻咽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获1996年中山医科大学中青年论坛三等奖 (2) 论文“鼻咽癌与健康人头发ESR饱和功率特性的比较” 获1998年中山医科大学中青年论坛三等奖 (3)“鼻咽癌放射治疗的研究”项目以第二完成人获1997年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1997年广东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