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针刀神经触激术的解痉效应的临床机制。方法:通过观察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痉挛性疾病的临床效应,结合有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①在治疗痉挛性疾病中除具有降低肌张力、舒缓肌痉挛的效应外,还具有改善血液循环的临床效应;②针刀神经触激术的舒缓痉挛效应的机制是通过下行抑制性指令和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共同调控脊髓γ-反射环路,以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和改变牵张感受器的敏感性来实现。结论:针刀神经触激术在痉挛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规范性推广。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创伤、手外、脊柱外科王明杰
关链词:针刀神经触激术;临床效应;机制
针刀神经触激术由是恩师任月林教授于1996年正式提出后并经过不断观察和总结得出的系列针刀微创治疗技术之一。该技术于2002年通过国家级成果鉴定,技术门类由早期的腰脊神经触激术逐渐延伸至交感神经触激术、神经(根、干、丛)触激术和脑神经触激术等多种神经触激术式,治疗疾病也由原先的疼痛性疾病扩展到痉挛性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和部分疑难杂症等领域。目前针刀神经触激术不仅从基础理论、操作规范、疗效评定等方面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诊疗体系,还开创了一个新的针刀医学模式。针刀神经触激术在疼痛型疾病、痉挛性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和部分疑难杂症的特殊疗效正引起针刀医学同行的广泛关注,相关报道不少,但对其作用机制方面尚无系统的报道,笔者查阅文献及临床报道并结合本人临床应用体会,就针刀神经触激术的解痉效应作以下探讨,以抛砖引玉。
1.技术内涵与要领
1.1技术内涵
针刀神经触激术是持有者任月林教授长期从事针刀治疗和研究的成果,是胆识与智慧相结合的结晶。其中为何使用“触激”一词而不使用 “触及”或“刺激”?自有任教授的一番考虑。因此,如何理解针刀神经触激术的“触激”含义,对针刀神经触激术的具体操作至关重要。在汉语典籍中对“触”字有不同的解释,如《说文解字 》 解释为“触者挂病保ㄒ馕蛞越谴プ卜椋弧逗河锎笞值浣馐汀方馐臀河媒嵌ノ铮凶病⑴觥⒔哟ァ⒋ザ獾取4诱氲渡窬ゼな醯牟僮骼纯矗收呷衔罢氲渡窬ゼな酢敝小按ァ庇斫馕轿锵嘤龌蛳嘟ㄈ缃哟ァ⑻!凹ぁ弊执铀⒋与浮!半浮币馕坝傻憷┱沟矫妗保八庇搿半浮绷掀鹄幢硎尽八右桓鱿列〉目锥磁绯觯┥⒌揭桓龃蠓段Э占洹保喙刈榇视小凹ぐ骸⒓ざ⒓し⒓ぱ锏取4诱氲渡窬ゼな醯牧俅残в纯矗收呷衔罢氲渡窬ゼな酢敝小凹ぁ庇斫馕凹し蔽恕!按ァ笔侵瘟频姆椒ê褪侄危械闶巧窬凹ぁ笔巧窬挠Υ鸷头从Γòㄓし从Α⑻右莘从Α⑸矸瓷涞龋
1.2 技术要领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病所”是针刀神经触激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尽管各部位神经的针刀触激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但均遵循“快速刺入、缓慢推进、平面探寻、把握剂量” 的原则。操作中注意刀口线与神经走向平行,避免上下提插和旋转,并要询问患者的感觉和观察患者肢体的反应,在针刀接触或贴近相关神经时即激发神经的系列反应。其中针刀接触或贴近神经即为“触”,相应神经的应答即为“激”,“激”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除患者有沿相应神经走向的串麻感、放电感以及肌肉的跳动常见形式外,还可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体液的改变等。
2.舒缓痉挛的临床效应
2.1痉挛的定义:痉挛是一种因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以速度依赖性肌肉张力增高为特征的运动障碍,且伴随有腱反射的亢进。这是目前所查资料中比较公认的对痉挛的定义[1]。
2.2痉挛的特征: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的重要临床体征,表现为肌肉张力增高,深肌腱反射活跃甚至亢进,其界定性特征是:“检查者被动牵伸某一肌群时体会到的过大的阻力,且随着牵伸速度的加快而增加” [1]。
2.3痉挛产生的神经机制: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①肌梭存在于所有骨骼肌之中,是牵张反射的感受器;肌梭的传人(感觉)神经纤维有两类:一类为直径较粗的Ia类纤维,另一类为直径较细的Ⅱ类纤维;②在脊髓内有支配骨骼肌的有两种神经元,分别为a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前者支配梭外肌肌纤维,引起骨豁肌的收缩,后者支配梭内肌的肌纤维,调节肌张力;③γ环路是牵张反射的基础,它是通过肌梭感觉传入(Ⅰ、Ⅱ)纤维,将感受装置肌梭的牵拉信息传入脊髓,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前角a运动神经元,调节其兴奋性,调控梭外肌的活动,改变肌紧张;同时又作用于γ神经元,调节肌梭的敏感性,从而反过来又调整了Ⅰ、Ⅱ类传入纤维的兴奋性;④牵张反射维持着人体在放松状态下骨豁肌的肌张力,是由于肌梭受到重力作用的刺激,通过脊髓节段的反射弧使被牵拉肌肉保持紧张性收缩来保持肌张力;牵张反射除通过脊髓发生作用,还受到上运动神经元的控制;⑤大脑皮层是高位运动中枢,正常肌张力的维持是通过皮层脊髓束、锥体外系的抑制性指令和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共同对脊髓γ-反射环路进行调控来实现的,上级运动神经元可以通过γ运动神经元传出纤维的电发放频率来改变牵张感受器的敏感性,使得肌肉长时间维持新的长度,在脑瘫、中风、颅脑外伤、脊髓损伤、多发硬化等疾患中,由于上行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失调,使a运动神经元和γ运动神经元相互制约作用失衡,造成γ运动神经元占优势,使中枢性运动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致使低级中枢的原始功能释放[2],导致脊髓中枢兴奋性增加,特别是γ环路活动性增强而引起使患侧肢体肌张力增高,呈痉挛状态[3]。
从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来看,有关躯体运动的中枢系统内的一切活动,最终都会聚集到运动神经元才能影响肌肉的活动,因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对于骨骼肌的活动而言也被称为“最后公路”[4]。
2.4作用机制
笔者在采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小儿脑瘫、中风偏瘫的实践中发现,在采用肌肉刺激术以及切割纠畸术对患者上肢/下肢紧张、痉挛或挛缩的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进行针刀刺激、切割松解的基础上,选择性地对臂丛神经、腋神经、挠神神、尺神经、正中神经、以及腰脊神经、胫神经等周围神经进行针刀触激后发现:在患者上肢/下肢的肌紧张、肌痉挛等状态得以进一步缓解的同时,此外还出现上肢/下肢的肌肤潮红和温热感等即时效应,随后部分患者所伴发的流涎、言语不清、皮肤干燥等现象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不少患者的肢体关节畸形经过一次针刀微创治疗就基本得以纠正。从针刀微创术治疗痉挛性疾病的临床效应来看,针刀触激神经对减缓肌痉挛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途径。
(1)直接作用:针刀超常规、高强度地触激神经使神经细胞膜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冲动沿脊髓和感受末梢两方向传导:沿脊髓传导的上行冲动激发大脑皮质的高位运动中枢,通过皮层脊髓束、锥体外系的抑制性指令和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共同对脊髓γ-反射环路进行调控,通过脊髓前角释放抑制性冲动、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从而起到抑制神经对肌肉的传人冲动;向神经末梢传导的高强度神经信息改变了牵张感受器的敏感性,两者共同作用达到减轻或消除肌痉挛治疗目的。
(2)间接作用:针刀超常规、高强度地触激神经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上行传导的过程中,还发挥其他的调节作用:①人体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留下许多潜在的神经通路,这些通路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并未发生作用,在高级中枢或通路受损时,针刀超常规、高强度地触激周围神经所产生发强有力的神经冲动激发了这些闲置通路上各个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性,从而起到相应的代偿作用;②针刀超常规、高强度地触激周围神经,其冲动传入低级脊髓中枢,可提高相应脊髓节段前角细胞的兴奋性,使得处于抑制状态的前角细胞苏醒[5]。其冲动引发的肢体牵张反射[6],可使局部肌肉剧烈收缩从而加强该部位血液循环及局部组织的新陈代谢,有利于神经肌肉功能恢复;③周围神经干在受到超常规的触激后,可引发强有力的神经冲动, 从而引起脑部高级中枢的反应,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电活动, 促进神经介质的分泌及酶系统的活性, 增强脑代谢; 且强有力的神经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时, 可唤起或激活病变周围脑组织细胞的的潜在功能,以代偿损伤部位功能的缺失[7]。
综上所述,针刀神经触激术是以“针”的理念破皮刺入体内并触激神经,产生舒缓痉挛效应的机制是通过下行抑制性指令和脑干脊髓束的易化性指令共同调控脊髓γ-反射环路,以抑制γ-运动神经元的兴奋和改变牵张感受器的敏感性来实现。
【参考文献】
1.任月林 任旭飞, 针刀疗法治疗痉挛性疾病[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0.8 (10):46-47
2.EsquenaziA.TalatyM.Gaitanalysis,technology and clinicalapplica-tions. Braddom R.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Ended[M], Philadephia;WB Saunders, 2000:93-108
3.易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脑瘫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4):37
4.徐丰彦,张镜如.人体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395
5.徐明,徐长城,徐红梅.电针刺激神经千治疗中风后遗症128例[J].中国民间疗法,1998,8(4): 16.
6.蔡新杰.头针结合神经干刺激法治疗中风偏38例[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5
7.张爱冰.体针配合神经干弹拨法治疗中风偏砹菩Х治[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94.
作者简介
周学龙,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骨伤学院副院长、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常务副主席、全国脊柱健康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瘫针刀微创治疗与康复专家组成员,广西针刀医学会主任委员。
早年师从南派著名中医正骨大家韦贵康教授和北派中医整脊大家韦以宗教授,近年又拜中国脑瘫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发明人、“针刀神经触激术”持有者任月林教授为师。作为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业图书7部、发表论文38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三项。擅长治疗脊柱损伤退行性疾病、脊柱相关性疾病、骨关节关节疾病和痉挛性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