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探讨皮神经卡压因素在颈源性头痛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自2013年6月至2014年 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专家楼针刀门诊采用针刀松解术治疗颈源性头痛患者68例,在后枕部做针刀微创松解,以头痛疼痛强度(PPI)评估分级为观察指标;结果:每例患者治疗一个疗程,术后 3个月总有效率为(82.3%),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未复发。
针刀微创松解治疗源性头痛临床疗效显著,针刀微创技术值得在临床推广,颈源性头痛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前期已经报告了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特征,并指出其在头痛患者中所占的比例达 89.1%[1],自2013年6月至2014年 6月我们的针刀医学团队观察了在枕颈部进行针刀微创松解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全部病例均来自广西中医药大学专家楼针刀门诊,均以头痛为第一主诉。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17-76岁,平均45.6岁,病程0.3-29年,平均12.1年。
头痛表现为阵发者47例,持续存在者21例,按头痛强度评估(PPI)分级[2],Ⅱ级 9例,Ⅲ级13例,Ⅳ级21例,Ⅴ级25例,21例伴有头晕,11例伴有耳鸣,17例伴有颈肩部不适,18例伴有上肢麻木;19例头痛发作时无明显诱因,39例主诉有诱因存在;27例患者有长期低头工作或使用计算机等不良颈椎姿势的生活习惯;按压特定点位可出现放散痛者43例,无放散痛出现者25例。
1.2诊断标准
本文所采用的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是Sjaastad于199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基础上增加枕神经卡压的证据
(1)间歇性或持续性头痛(初起多呈单侧)同时伴有同侧颈枕部或肩部疼痛酸困、僵硬等症状;
(2)颈部肌肉紧张,压痛明显,C2横突压痛阳性,并向同侧头部放射;
(3)枕神经阻滞后疼痛减轻;
(4)X线片可见上位颈椎(C1-C2)移位,齿状突轴心偏移,生理性前凸消失、变直、甚至反张,颈椎骨质增生等征象;
(5)排除颅脑器质性疾病、五官科疾病、颈部肿瘤、结核等引起的头痛。
判断枕部及上颈部颈神经后支卡压的依据[2]:(1)枕大神经卡压: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处及C2与乳突尖连线的中点处压痛并同时出现向头部的放散痛;(2)枕小神经卡压:乳突后缘压痛或同时出现向同侧头部的放散痛;(3)耳大神经卡压:乳突尖下缘及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压痛或出现向同侧耳廓的放散痛。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符合以下条件:(1)无传染病及严重内脏病;(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各项检测并在规定时间内治疗,接受随访;(3)患者可耐受针刀治疗。
1.4排除标准
不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2)颈枕部皮肤感染破溃;(3)不能按规定完成治疗及随访。
1.5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颈部过屈,额部垫枕,以记号笔在以下左右两侧处标记:(1)乳突后压痛点;(2)乳突与C2棘突连线中点;(3)枕骨粗隆与乳突连线的内1/3交点;(4)C2棘突水平后正中点旁开1.5-50px处压痛点。常规皮肤消毒,铺孔巾,以2%利多卡因溶液每点1ml 局麻。
操作:刀口与患者身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皮肤表面缓慢探索进针,针尖到达骨面后纵切2-3刀,横行剥离2-3下,出针,压迫止血,敷料包扎。每周一次,4次一个疗程。
1.6观察指标
填写头痛病历,电话随访。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末根据改良疼痛强度(PPI)[2]对疗效进行分级:0级)无疼痛;Ⅰ级有疼痛但可被轻易忽视;Ⅱ级有疼痛,无法忽视,不干扰正常生活;Ⅲ级有疼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或需服用药物缓解;Ⅳ级有疼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都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和排便等;Ⅴ级存在剧烈疼痛,无法忽视,需休息或卧床休息。
疗效判定标准[4]:痊愈:头痛消失;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周期延长;无效:头痛等症状无变化。
1.7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术后6个月与治疗前的疼痛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一个疗程微创针刀治疗后,疼痛分级及疗效见下表1。
表1 68例患者针刀微创治疗前后PPI分级情况(例)
时间
0级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V级
治疗前
0
0
9
13
21
25
治疗后3个月
11
16
27
8
5
1
表2 68例患者针刀微创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时间
治愈率
好转率
无效率
总有效率
治疗后3个月
27(39.7%)
29(42.6%)
12(17.6%)
82.3%
上述结果显示,经过一个疗程针刀微创治疗后,术后三个月电话或者门诊随访,多数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缓解或好转。代表头痛程度严重的Ⅳ级和Ⅴ级的病例数分别由21例减少为5例和由25例减少为1例,说明针刀微创在改善颈源性头痛患者的头痛临床症状具有显著效果,多数病例头痛发作情况仍明显好于治疗前 (P<0.05)。临床疗效的评估显示:治疗后3个月,治愈率39.7%,好转率42.6%,无效率17.6%,总有效率82.3%。
3、讨 论
颈源性头痛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5]。解剖会聚理论、机械刺激学说、炎性水肿学说、肌肉痉挛学说等代表了研究者的不同观点。在不同的个体,发病因素则可能各有侧重,深入研究不同因素与颈源
性头痛发病的关系对于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至关重要。
分布到头颈部的(皮神经、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高位颈神经等)走行于头颈部的血管、颈动脉、椎动脉以及头颈部的肌腱、筋膜、韧带、软骨等组织,构成了颅外对痛觉敏感的组织结构。皮神经位置表浅,其主要行程位于筋膜层内,当筋膜组织因各种原因出现张力增高时容易使皮神经受到卡压刺激,从而引起头痛。
针刀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筋膜的切割松解减低枕部和颈部筋膜组织的高张力状态、减轻或解除其对皮神经所造成的压迫刺激, 从而缓解由此造成的头痛。因此#如果针刀松解治疗可以有效地缓解
或解除头痛,那么就说明其头痛的主要原因与皮神经卡压密切相关。
本课题旨在观察针刀微创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及探讨颈源性头痛发病原因。结果表明:在枕部及上颈部进行针刀微创松解治疗对颈源性头痛的缓解有显著作用,其中27例患者在治疗后 3个月未复发达到临床治愈。总有效率达到82.3%,说明针刀微创松解能有效解除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神经卡压症状。
但是也有一些病例临床疗效尚不理想,为了更加提高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我们应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确定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分型并探讨更加详细的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