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专家楼 王明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创伤、手外、脊柱外科王明杰
广西南宁市明秀东路181号 18677067473
虽然针刀医学理论已成体系,但是对于针刀治疗机理并没有完全揭示出来,还需继续深入探讨。作者整理大量针刀医学资料将近年的研究发现论述如下。
1、重新界定人体系统更适 用于针刀新学科领域的研究和临床诊疗
西医学认为人体的基本构成形态是细胞,即由细胞构成组织,组织构成器官,器官构成系统,所以才有了系统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如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而且还由早期的八大系统发展成现在的十大系统或十一大系统。系统越分越多,越分越细,是认识的不断深化的结果。西医认为系统分得越细,对人体功能的了解就越明了。由此可见任何学科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解剖学与医学其他学科一样,也需要发展。由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方法的不断创新,相关科学飞速发展的彼此推动,古老的系统解剖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也需不断拓宽和加深。针刀医学和针刀疗法是创新性医学,它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尤其在对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上与原有的医学学科有本质的区别;因此,还沿用系统解剖学已不适应于针刀医学。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作者斗胆提出自己的见解。目的是便于医生把握诊病治病的妙法,使医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人体正常结构与功能,更易识别异常结构与功能。
有必要说明的是,不管对人体怎样的划分,均是为了更有利于认识疾病的本质,并不是原来的划分不需要了,只是如下的划分更适用于针刀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1针刀医学对人体系统划分的意义
原有系统解剖对人体分为众多系统的主要是依据人体器官功能即把执行同样功能的器官归为一个系统,如消化系统包括口腔、牙齿、食道、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肛门。这些器官无论从结构上,胚胎上,形态上均有很大差别,却被人为的划分在一个系统,原因是它们共同完成了消化和吸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行了同样的功能。其实,由于这些器官的形态、结构和胚胎发育上的不同,各自有着极不相同的特征。例如牙齿属于骨性结构,它有着骨的特点,其组成成份中除骨胶原蛋白外,钙和磷构成了大部分的成份,在代谢上要遵守骨代谢的规律并执行自身的功能,而胃则是由肌性组织和粘膜等组织构成的软组织结构,钙和磷的成份与骨组织相比就少得多了,它有着软组织的特点,在代谢上要遵从肌肉代谢的规律和执行自身的功能。“结构决定功能”,上述消化系统的两种结构截然不同的器官,功能自然也截然不同;牙齿坚硬具咀嚼功能。胃软而有空腔可容纳和蠕动,强硬的将它们归为一个系统是否太牵强了,也只是因为形式上执行了消化吸收食物这一任务而已,其实它们各自的根本功能各有不同,牙齿有着支撑、美观和咀嚼功能。一旦这些功能不全时,得的是牙病,牙病又分为多种多样,影响消化也不是牙齿的本病;胃的主要功能是蠕动及合成分泌消化酶,胃是软组织,一旦受损必然影响结构,那么蠕动和合成及分泌酶的功能必然下降,影响消化也不是胃的本病,那么牙和胃的各自的本病是什么呢?针刀医学已给出了答案。即无论是什么组织,器官得病皆因各种平衡失调(代谢平衡失调、力平衡失调、动态平衡失调、酸碱平衡失调、信息平衡失衡、能量平衡失衡等等)。既然知道平衡失调是得病的根本原因,那么就想尽一切办法恢复平衡就可以医好疾病,或在未患病之前就及早消除导致平衡失调的因素,就不得病了。所以,针刀医学治疗慢性胃炎或胃溃疡就是把胃作为软组织看待,认为凡是软组织有病就符合软组织损伤的特性。按照针刀医学提出的脊柱区带病因学理论和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对应治疗,其结果,根本就没用任何治胃病的化学药物就把这些胃病治愈了。这样的例证在针刀临床非常多,不胜枚举。
我们在进行医学研究时,换个新思路进行重新认识,换一种新方法进行研究,就可能出成果,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走在医学科学的最前沿。例如:液体液态组织的流体力学的改变是否可引起高血压呢?由此可见,人体系统的重新划分有着重要意义,至少对诊治疾病有现实意义。
1.2三大基本组织系统构建人体宏观结构学说:
针刀医学在对骨质增生的认识上与众不同,认为骨质增生不是病,也不是用“衰老”能诠释的;那么,骨质增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针刀医学认为是“力平衡失调”,这一理论已被基础医学实验和临床研究所证实。因此,我们认识到“力”这个客观存在的不被人们所感觉的事物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和致病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力学问题就不是物理学家的专属了,作为一名医生不管是哪个专业的医生,研究“力学”运用“力学”被摆在了重要位置。为了适应这个课题研究,笔者早在2002年中华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届二次全委会议上就提出这个观点,即应将人体分为如下三个组织系统:
刚体固态组织系统――骨组织
刚体柔态组织系统――软组织
液体液态组织系统――体液系统
上述三种组织形态中存在的力,在运动方式、表现形式和相互作用方面各具特点,因此在维持机体力平衡和对抗异常应力的反应性调节等诸方面存在着值得探讨的机制。在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启发我们对人体换个角度认识。或许能够找到某些疾病的本质。
1.3生物力学在固态――柔态――液态三大组织结构中的应用
生物力学是应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力学在医学上虽然有应用,但被局限在物理治疗中,还远远不如在体育和体育科学中应用的那样广泛,所以,至今未见有“医学生物力学”这样命题的专著,更多见的是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专著。在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生命特征的研究中遇到相关课题时,也只能参考其他分支的论著。作为一个针刀医学工作者,无论你原来是什么专业出身,只要涉足用针刀治病,首要治疗的就是众多的软组织类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疾患,其次是骨组织类疾患,对这些疾病深入研究,就离不开“力平衡”,生物力学同人体解剖学等一起组成针刀医学的基础学科。
1.4探索机体刚体固态组织和刚体柔态组织的生物学特性
人们曾用一个比喻来说明无机界力学和生物力学之间的区别:走路越多,鞋底越薄,脚底越厚。可见生物力学在研究人体活动时,不能不涉及人体的生物学特征,但是,同是刚体固态组织和柔态组织的生物学特性是不同的,由于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完全不同,力在这两种不同生物学特性的组织中的状态、表现形式、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时力的作用及对机体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形态,组织形态又是与功能相适应的。例如:在机体中的固态结构的代表――骨组织,它的组织结构是以骨胶原蛋白为架构,再填充上增加硬度的钙、磷、构成了具有支撑作用的骨组织,因为需要支撑强度。强度又与硬度密切相关,即硬度的支撑力大,硬不易形变,不易形变才能支撑。所以,骨就被造成了较硬的不易形变的刚体――固态组织。当研究骨的力学问题时,就得用与之生物学特征相适应的力学原理和方法,才可找到规律性的东西。如:软组织中的肌肉,我把它称作刚体――柔态组织,同是刚体,但肌肉与骨的生物学特性截然不同,因为,它的结构组成是不同的,肌肉的主要作用不是支撑而是运动,运动就需要形变,形变就需要有柔韧度,所以,对肌肉这种刚体――柔态组织的研究所用的力学原理就更为复杂。而在针刀临床所遇到的许多疾病与软组织关系密切。可见,在诊治中引入对柔态组织的生物学特征及生物学特征与生物力学间的相互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能会找到某些重大地、疑难疾病的致病原因,一旦找到病因,方法就不是问题了。所以,关于刚体――柔态组织,即软组织的力学研究应是本学科的研究重点。
1.5探索人体刚体――柔态组织(软组织)的力学特性及运动规律
1.5.1定义:在传统生物学上人体的骨组织和软组织(主要指肌肉、韧带)共同看作是刚体,根据上述对固态组织和柔态组织的生物学特性的论述,不难看出,将人体这两种组织混为一谈是不易找到各自的力学规律的,将不同组织结构不同特性的组织用同一规律硬套是不合理的。为此,我认为:在人体中除刚体――固态组织以外的任何有形的组织都应叫作刚体――柔态组织,它应该包括神经组织、血管、内脏、肌肉、韧带、筋膜、滑囊甚至就连血液的有形成分都应属于这个范畴。该系统的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就是“动”,“动”是永恒的,不动是暂时的,只要“动”就存在着力与力的平衡,力与力平衡的维持及调节就是我们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1.5.2肌肉力学特性及运动规律肌肉属刚体――柔态组织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在机体中,可以说肌肉无处不在,如主四肢运动的骨骼肌、消化系统和血管的平滑肌、心肌等等。肌肉的第一功能就是运动、其支撑和结构作用是附加功能。肌肉作为器官,肌肉的运动的动力来源于人体中的生物能转化,即生物能转化为机械能,机体的生物能非常重要,它是其他能量的基础,生物能是以ATP为代表的,ATP可以转化成机械能、电能、热能、代谢能等等不同的能量形式。这种能是肌肉运动的原动力。不论何种肌肉(骨骼肌、平滑肌)都是通过运动的形式来完成能源供给作用的。以往对骨骼肌的研究较多,所以,以骨骼肌力学为例,说明肌肉力学:骨骼肌是人体中能把生物能转化为机械能,并通过骨和关节对外部环境产生力的作用的器官。在人体运动中起能源作用。运动生物力学对它的研究在三个层次上做了大量工作。即:肌肉本身发力的机制→肌肉力转化为关节力矩→关节力矩转化为运动链末端效应器的对外部环境作用的力,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骨关节疾病的康复期的功能锻炼,对研究探讨柔态组织的发病机制方面有帮助。
1.6生物力学在针刀治疗软组织疼痛中的应用
1.6.1认识“力”对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针刀医学及针刀疗法研究的主要是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颈肩腰腿背痛是常见病、多发病,绝大多数的病因是由于软组织损害引起力平衡失调所致。所以,压痛检查十分重要。根据压痛的轻重程度及拍X线片观察骨关节的位置状态是否有骨质增生和骨周围软组织的影像改变,确定治疗方案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我们发现压痛点的分布与生物力学有密切关系,某部位损害,压痛点出现的频度也是与生物力学相关联的。针刀医学创建并且证明了骨质增生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力平衡失调”,从而明确了力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其实,人是生活在力的海洋中,只是因为它的无形而不被人们所意识,所以,把由力平衡失调导致的一大类非健康状态所引起的疾病忽视了。当这一致病因素被重新的认识时,就使许多慢性疼痛性疾病得以治愈。
1.6.2生物力学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1)根据侯鲁铭氏研究发现:软组织疼痛的压痛点多分布在肌肉的起点附近,而很少发生在肌肉的止点。以髋关节为例,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的压痛点,都在靠近髂脊附近;相反,在股骨大转子、臀肌的止点附近,却很少找到压痛点。肌肉的起点和止点,同样是固定结构,为什么起点附近会发生损害,会有明显的压痛点,而在止点却不多见?这就需用生物力学的原理来解释。
人体各部的关节活动都是由相应的肌肉收缩,拉动肌腱而产生的,所以肌肉的起点是固定的;但是肌肉的止点,却是活动的。随着肌肉收缩而产生拉力,传导到肌肉的起点处。两者在起点附近相交,因而产生最大的张力,这样就可以产生慢性劳损,使软组织发生机械性损害,激发无菌性炎症。但在肌肉的止点部位,情况就不一样,由于止点部位是活动的,随着肌肉收缩,关节活动起来,止点就逐渐移向肌肉收缩的方向靠近,因此对肌肉或腱性组织产生对抗发生变化:当肌肉收缩而关节尚未启动的瞬间,止点处具有较大的张力;以后随着关节活动,对抗的反作用力下降,并且缓冲了对抗的张力,这样就不容易产生慢性劳损。由于这样的生物力学的原理,软组织损害性压痛点多分布在肌肉的起点部位,而很少出现在肌肉的止点部位。
(2)起点阔三角形肌肉的损害,压痛点多发生在肌肉作用力方向纵轴所经过的直线上。如以肩胛骨部冈下肌为例,此肌劳损在颈肩痛病人中最为常见,发生频度也最高。冈下肌的压痛点几乎是固定的,多发生肩胛冈与肩胛骨内缘相交角的附近。冈下肌是一块三角形肌肉,位于冈下窝内,起点宽阔,占肩胛骨内缘2/3长度,肌纤维向肩胛冈下方外侧集中,形成肌腱,止于肩关节囊后侧面的肩袖处。肌肉虽为三角形,但是其肌肉作用力的主轴却偏向上部肌肉处,即在肩胛冈下方平行走向的直线上,按照上面所述的力矩分析,即在上部的肌肉起点附近,产生最大的对抗张力,而下部肌止点处因方向斜行,对抗的张力小,所以临床上的压痛点几乎固定在肩胛冈与肩胛骨内缘相交角的附近。
在臀部,臀中肌的外形也是三角形的,不过它的作用力的主轴在肌肉中部,所以臀中肌的压痛点大多数集中在中部,少数在前部或后部起点处。
(3)软组织疼痛有时反而在某些小肌肉,即协同肌发生的频度高。例如在下肢的髂腰肌、股四头肌,这些主要功能的大肌肉很少发生损害。而在臀部、臀中肌最易发生损害,其次为阔筋膜张肌。阔筋膜张肌是块小肌肉,但是容易发生损害,其临床表现与臀肌的损害相似,不过病人往往感有大腿外侧的放射痛。如病人主诉这方面的征象,就要注意阔筋膜张肌的检查,而常常获得阳性结果。阔筋膜张肌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有外展大腿功能,尤其与臀大肌共同收缩时,参与外旋大腿功能;在直立时有维持骨盆及下肢稳定于挺直位置;所以阔筋膜张肌虽然是块小肌肉,但是在协同作用上,多方面参与髋部活动,这样肌肉容易发生损害是可以想象的。以往对此注意不够,文献中记录阔筋膜张肌损害的比例不高,实际上此处损害在腰腿痛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
肩胛部的冈下部损害在颈肩病痛中,发病率最高,它也是块协同肌、它连同肩胛下肌、冈上肌、小圆肌、协同维持肱骨头在肩胛盂内的稳定,不使滑动;并且与强有力的三角肌相拮抗,使肩关节外展动作稳定。由于冈下肌作用力的主轴偏向上段肌肉,作用力不平均,所以容易引起损害。
(4)第一、第二颈椎与椎枕肌存在着特殊的生物力学关系,当椎枕肌受损时,第一、第二颈椎微小移位时,常常导致严重的头痛、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等一系列症状。椎枕肌、四对八块,分别是:头后小直肌、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小直肌下端附着于第一颈椎的后弓、上端附着于枕骨下项线近中线处,头后大直肌上端附着于枕骨下项线近外侧,下端附着于第二颈椎棘突、头上斜肌两端分别附着于颈一的横突和上项线,头下斜肌分别附着于颈一横突和颈二棘突,八块椎枕肌与第一第二颈椎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力学关系,它们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有这么复杂的骨和肌肉的组成关系,肌肉出现了移位,就算是微小的移位或损伤,都会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常常会引起位于枕下部位的椎动脉、枕大神经、枕下神经、颈上交感神经节等血管神经受激压或刺激发生复杂的、多样化的,较为严重的征象。通常这些征象又归咎为颈椎病;其实,颈1颈2椎间并无椎间盘、与传统颈椎病的定义不能对号入座,通过对颈1颈2和椎枕肌生物力学的研究,作者找到了病因所在。并且针刀又恰好可以针对椎枕肌附着点处进行松解、辅以手法矫正颈1颈2与枕骨和颈椎的位置,理顺它们的关系,令其恢复自然解剖、生理和力学状态,使许多棘手的综合病症得到治愈。
1.7关于学习三大组织结构与生物力学的几个基本哲学观点
1.7.1真理是有一定适用范围的
科学研究的问题就是发现真理,但是确定一个真理的适用范围与发现一个真理是同等重要的,一位伟人说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懂得将真理在一定使用范围内的应用,避免套用某些不适合的“真理”,以便于提升临床的诊治水平。
“以史为镜知兴亡”,从历史足迹中可以连贯思路,少走弯路,更好地走向未来。曾几何时,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为人们认识和解决力学问题到达了非其莫属的景象。当时曾盛行了这样一种风气:什么事情都用牛顿力学解释,把人和动物看作纯粹的机器;对有些尚不认识的事物和运动规律,都用一个“力”字去概括之,如“消化力”,“生命力”等,当然,就出了错误了。引起了人们对牛顿力学的怀疑,后来,当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才明白不是牛顿三定律不科学,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真理。超过范围就不适用了。当今的西医学就是在那个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建立起了‘实验医学’模式,就难免不受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西医学把人当机械对待的同时就忽视了人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人是有血有肉的,是有生命的一个有机的整体。既然是整体,用部分去替代整体就找不到问题的关键。更值得注意的是,西医的实验结论是来自于低等动物或人体的某一离体器官,请问:“这样的实验结论能够说明什么问题呢?”离开整体局部和个体就失去了实际存在的意义了。所以,才出现了现代医学中许多的化验结果不能及时准确表达机体的真实状况的尴尬局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当然是要利用现代力学的科技成果为我们所用,在运用时一定不能死搬硬套,一定首先要考虑到人是有生命的,是有思维的,是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躯体和行为是靠思维来指挥的,等等这些生命特性,在这些方面都顾及到之后再综合力对人体的影响才不会偏离主题。才会找到真正的致病根源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下面引用18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伊萨克.牛顿在晚年说过的一些话“如果说我比多数人看得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我不知道世人将如何看我,就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好象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找到一个比通常更光滑的卵石或更好看的贝壳而感到高兴,但是,有待探索的真理的海洋正展现在我的面前。”这是一个伟大科学家对待真理有适用范围的预告,并且也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去探索未知世界。
1.7.2物质世界是分层次的
(1)物质世界是分层的已被L.Vbertalanffy用“世界的图景”表述出来,可以看出整个物质世界是分层次的,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物质世界是无限的,微观世界是无限可分的,宏观世界是无限延伸的,我们生存和认识的只是世界的部分层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认识的世界的层次也会越来越深入和大。
(2)不同层次的事物有不同的规律
不同层次事物有不同规律,肌肉力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肌纤维中,由肌原纤维的细丝和粗丝相互作用产生力;第二个层次是肌一腱复合体的力转化为关节力矩;第三个层次是关节力矩转化为肢体运动链的末端效应器对环境发力。第一个层次是肌肉力量的源泉,它遵守运动单位激活,ATP能量供应以及肌力――长度关系,肌力――速率关系等规律。第二个层次遵守原动肌、对抗肌、中和肌等协同收缩(交互抑制)、肌力与力臂关系以及肌肉拉长反射等规律。第三个层次则涉及身体环节的几何约束,运动环节基本参数以及身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等规律,各个层次有各自的规律。所以,在诊断治疗中,就应分层次去分析力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应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诊疗方案和具体方法。
(3)注意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联系
虽然不同层次的事物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但是,不同层次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并且相互作用着。例如,在分析外伤造成关节强直的治疗时,就需要将三个层次的问题同时考虑,第一个层次是在肌纤维中,由肌原纤维的细丝和粗丝相互作用产生力;第二个层次是肌一腱复合体的力转化为关节力矩;第三个层次是关节力矩转化为肢体运动链的末端效应器对环境发力。第一个层次是肌肉力量的源泉,在对关节强直治疗之初,应以针刀松解软组织之间的粘连、疤痕为主,已达到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能量的目的,恢复肌的原动力,之后的治疗则以物理疗法推拿按摩药物熏蒸恢复软组织的弹性,这是将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治疗合二为一,同时加入功能锻炼,上述分层次的治疗就是“层次理论”的具体应用,所以,各层次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用好层次理论有其重要的意义。
1.7.3时间和空间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物质存在的形式,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物质的空间和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在探索人体运动规律及疾病发生规律时,注意空间和时间特征,并进而揭露人体运动和疾病的本质特征是十分重要的。
(1)空间特征
物体的空间关系即是它们的位置关系,物以类聚,物体的运动规律与它们的位置关系密不可分,确定物体的大小和位置,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例如,比重和万有引力定律等都是建立在物体的空间关系基础上的。
①参考系和坐标系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进而描述和研究其运动,必须选取另一物体或物体群作为“静止”的标准,这些“静止”的物体或物体群就叫参考物和参考系。如何选择参考物和参考系是一个基本功。在运动学中虽然选择任何参考系,物体运动的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参考系选择得好,会使研究的问题变得简单、清楚,会减少研究过程中的差错。在动力学中,有些重要的动力学定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只在某种特定的参考系(惯性系)中成立,因此,在选择参考系时更要慎重。
②物体的大小和结构
物体的空间特征还反映在物体的大小和结构上,物体的大小和结构影响着物体的物理性质,在手法治疗中,患者的身材、体重等因素就需要考虑,身材高大者,手法治疗时力量要加大,反之亦反;所以,了解物体的大小和结构是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③空间三维性
空间有三维性,物体在空间的位置要用立体坐标来确定,在生物力学中,有许多方法解决物体的三维坐标问题,例如,利用X光五位片,就可以把颈椎立体关系反映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时间特征
①单向一维性
时间只具有单向一维性,即时间总是单向前进,由过去到现在,再奔向未来,一去不复返。强使时间逆转,使未来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采用电影或录像等技术手段,留下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痕迹,让过去重复出现,只是一种技术,并不改变时间单向一维的性质。
时间的单向一维性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联系有前因后果,如电刺激引起肌纤维收缩,电刺激在前,肌纤维收缩在后,电刺激是因,肌纤维收缩是果,这种因果关系是事物运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治疗中,将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在不同的时间中的应用,某一时间先用哪一方法,后用哪一方法存在着因果关系。例如,在颈椎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目前有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大类,手术疗法是以切除椎板减压或凿开椎体扩容,这是一种破坏性的治疗,一旦采取这种方法,想恢复结构已成为不可能;但是在繁多的非手术疗法中,无论哪一类疗法均不破坏结构,如果先采取非手术治疗,一旦取得疗效,就是一种建设性的治疗,机体不用付出失去结构完整性的代价,因此,当人们患了这类疾病如果首选手术治疗,其结果是机体结构的不完整。如若再发生此病或遗留后遗症,那么手术不能再做了,非手术疗法又无能为力,这样的后果是不能逆转的。由此可见,在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上,首选方法的确立对疾病的转归意义重大,这也就是我常说的:“医疗过程是不能回收的,医疗结果是难以预测的,”正是体现了时间单向一维性。对疾病的治疗方法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这一点。注意时间特性,从时间角度进行探索,不失为一种思路。当然,不是所有在时间上先发生的事物都是后发生事物的原因,只有具有因果关系的先后顺序才是有意义的。例如,白天和黑夜之间的轮替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地球自转和绕太阳的公转才是白天黑夜变化的原因。
②同步和同步技术
把发生在不同空间的事物通过时间联系起来,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叫同步,解决同步的方法叫同步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经常要采用同步技术,把通过各种仪器采集来的人体运动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如把肌电图、X光摄影一同分析,通过时标找出各个信号之间的力学关系,深入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同步技术应用在医疗诊断治疗中,将会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新的突破。
(3)空间和时间的标度
空间和时间是有标的, 就现代科学研究过的空间尺度来说,大小差不多相差42个数量级(赵凯华,1995)。
物体的大小和数量往往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关键。例如,我们研究手法用力大小时,医生面对患者体形大小不同,用力也不同等,这两者的大小相差是以数量级来表示,因此,在研究运动生物力学问题时,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大小和数量的数量级,做到心中有数。
空间有标度,时间也有标度。人类目前认识的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的时标跨越了将近44个数量级(赵凯华,1995)。这只反映了人类目前的认识水平。世界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教育水平的提高,人类的认识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1.7.4 空间和时间不能分割,必须统一考虑事物运动的时空特征
例如,对同一空间,时间不同,可以由不同的事物去占据,或者说,时间不同,占据空间的事物可以不同,哲学家用“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来讲物体运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同一空间、同一时间,不能由不同的事物去占据。公安刑侦破案的“不在现场”证明原则,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去找出真正罪犯的正确思路,因为上述那句话还可以换成这样的说法:一个物体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占据不同的空间。在同一时间要安排不同的事物,必须要提供足够的空间,例如,为了使交通畅通,在十字交叉路口建立立交桥;要提高一个空间的利用效率,必须按事物先后顺序的时间特征让不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先后占据同一空间等。
2.针刀治疗创伤与创伤修复机理
制止创伤、修复创伤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之一。但机体受到创伤,如针刺、刀割等,就会本能地出现疼痛反应,如躲闪反应和拒绝等动作,其目的是要制止创伤,以维护机体;所以说疼痛是一种人体在受到伤害时的保护反应。一方面,疼痛是大脑发出的一种保护信号;另一方面,人会重视疼痛部位,会刻意的保护受伤害的组织,这些是显而易见的生活常识,恰恰是不易被人们发现的机体修复损伤组织的机理。通过大量针刀临床实践和一些基础实验的研究、推理,总结出如下机理,仅供参考。
2.1现代创伤愈合的概念
2.1.1炎症反应期
软组织损伤后,局部迅速发生炎症反应,可持续3~5天。此过程中最主要的病理反应是凝血和免疫反应。凝血过程中,引发血小板被激活、聚集,并释出多种生物因子,如促进细胞增殖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转化生长因子(TGF),这些因子和血小板释放的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激活的补体C5片段等共同具有诱导吞噬细胞的趋化作用,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炎症反应期后参与肉芽毛细血管的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使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游离出血管,并在趋化物的作用下到达损伤部位。免疫反应首先是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的作用,中性粒细胞首先进入损伤组织,并分泌血小板活化因子和一些趋化物质,在各种生长因子和趋化物的联合作用下,随单核细胞到达损伤部位,并转化为巨噬细胞。上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均具有很强的清除坏死组织及病原体的功能。单核/巨噬细胞是炎症阶段的主要分泌细胞,它可以分泌许多生长因子和刺激因子。这些因子为炎症后期的细胞增殖分化期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巨噬细胞还可影响生长因子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没有巨噬细胞,它们将不易发挥作用。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也参与炎症反应期,它们对血管反应、组织再生修复能力等均有影响。
2.1.2细胞增殖分化期
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通过修复细胞的增殖分化活动来修复组织缺损。对表浅损伤的修复主要是通过上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并覆盖创面完成;对于深部其他软组织损伤则需要通过肉芽组织形成的方式来进行修复。肉芽组织的主要成分是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丰富的毛细血管和丰富的细胞间基质。在普通软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是主要的修复细胞。肉芽组织内的血供来源于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毛细血管的形成,先是内皮细胞在多肽生长因子的趋化下迁移至伤处,迁移至伤处的内皮细胞在一些生物因子的刺激下开始细胞增殖,当内皮细胞增殖到一定数目时,在血管生成素等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下,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彼此相连形成贯通的血管。
2.1.3组织的修复重建期
肉芽组织形成后,伤口将收缩。而后,体表损伤由再生上皮覆盖或瘢痕形成;深部损伤则形成肉芽组织达到损伤的暂时愈合。在普通的软组织损伤中,再经过组织重建,即肉芽组织转变为正常的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从而实现损伤组织的最终愈合。
2.2修复唤醒及能量补充学说
2.2.1针刀微小切口为组织修复提供有利条件
(1).损伤与抗损伤是一对共存的矛盾体,病理生理学认为:“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贯穿疾病的始终,两者间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这是构成疾病各种临床表现,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疾病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常常同时出现,不断变化。有损伤就一定有抗损伤,只是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同时也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
我们必须承认针刀治疗时的切口的确是一种创伤或叫损伤,那它为什么不造成损害呢?问题的关键是,针刀切开的是变性、孪缩、结疤和粘连的软组织,这些组织结构已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从形态学上和分子上都发生了改变),不但失去了功能,还会影响相邻的组织细胞发挥正常功能。此时用针刀切开或切碎变性、结疤和挛缩的组织,一方面清除障碍;另一方面,还有解除粘连和使挛缩组织延长等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血循环得到改善,氧供随之改善,氧充足了能量也增多,同时代谢废物减少,就出现了血多、氧多、能多和代谢废物减少的“三多一少”局面,为组织修复损伤创造了有利条件。实际上,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不管用什么方法,这种方法一定要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归根结底,针刀治疗就是利用了机体有抗损伤系统这一物质基础,针刀微小的切口,切开病变组织的同时又调动起人体自身的抗损伤系统发挥作用,从而使疾病得到痊愈。
(2)利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因果交替,消除病因是针刀治疗的又一利器
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病因和结果间,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如果善于揭露各种病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会掌握疾病的发展趋向和发病的主导环节,并加以有效的治疗。在疾病过程中,原始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后,机体产生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引起另一些变化,即由原始致病因素引起的后果,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由于原因和结果互相转化和交替,所以即使原始病已不存在,上述的因果交替可推动疾病的过程不断发展。因此,找到一种中断这种过程的方法,即可终止疾病的发展,令其向好的方面转归。
那么,还有问题没解决呀,即针刀治疗在没切开病灶前要通过的均是正常组织,而且针刀常常被用于切开某些正常的关节囊或肌筋膜、为手法复位打基础。下面就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在机制中存在着修复能力是否可以应对损伤的问题,也就是说损伤的程度是否在机体的修复能力之内。如果,机体的修复能力是远远大于损伤时,就可以完好修复使其痊愈,不会留下疤痕;相反,如机体的修复能力小于再损伤时,就会造成不良修复,其结果是疤痕的形成。
用针刀切开粘连和疤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打破恶性循环,使组织血供增加,一旦血供增加就可以恢复正常氧供,氧供增加的结果是ATP产生增加,同时血循环改善还可以清除代谢废物,消除化学性刺激。
(3)利用良性应激唤起或唤醒组织修复能力
应激是人体的又一本能,正是这种应激能力的存在,机体才可以应对许多突发事件对身体的伤害。但是,长时间的过度的应激状态则会走向反面,会使机体某些结构或功能失去平衡状态而出现疾病状态。因此,应激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有研究表明,良性应激可使机体保持一定的唤起状态。当机体局部产生了不可逆性损害时(如变性挛缩、粘连、结疤),无论是血液供给、能量供应、氧供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均无法在损害部位实行物质代谢和转化了,因为完成物质新陈代谢和物质转化时还需要消耗能量才能完成,此时局部是乏能状态,哪有能量再去工作呢;所以,局部暂时无能力转化这些物质,该处的组织新陈代谢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就像睡着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因为睡眠是低代谢状态。应激时代谢的特点是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代谢率明显增高。
针刀治疗局部是一种良性应激作用,这种良性应激唤醒了局部,使其处于一种唤起状态,这样的状态激活了局部代谢能力,恢复已停滞的代谢,使代谢活跃起来,并以分解代谢增加,分解代谢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ATP),改善局部能量供应,组织活跃起来,反会增加血供。合成代谢减少,由于分解时产能增加和合成减少节约的能量使局部的得到双重的能量供给。这样的结果正是我们所要的,这也正是针刀治疗产生疗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3.能量代谢在修复中的作用
人体的各种代谢都基于能量代谢的平衡上,能量的产生和消耗是一对相对矛盾整体,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既有产能也有耗能,分解时产能,合成时又耗能,如糖在分解中产生大量能量,而合成糖元时又同样耗掉许多能量,物质代谢是以分解、合成的动态过程完成了能量的释放即产能与能量利用。
在物质代谢全过程,无论是产能还是耗能,它们主要的能量表现形式是ATP(三磷酸腺苷)的产生与消耗;因此,ATP又称生物能,它是机体一切其他能的源泉,如用于保持体温的热能,肌肉运动的机械能,心、脑等的电能,腺体分泌的分泌能等等,都是由ATP转化而来,可见能量对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时的不可替代性。既然如此,组织细胞修复时是合成代谢为主的,合成代谢中,主要合成用于构建细胞和组织的蛋白质。众所周知,蛋白质是大分子,要合成这样的大分子可不是用合成糖元等小分子那样的能量所能完成的,是要消耗大量的ATP为其供能。所以,要想使已变性坏死的组织修复,需要局部有足够的能量贮备才可以启动,就像汽车在还未上路之前就必须先加足汽油一样,如没油就是宝马也是“死”车一个。军事上一句常言道:“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针刀对局部已变性结疤的软组织或需要治疗的正常的筋膜组织的切开;一方面引起一个良性的应激加快了分解产生能量;另一方面,就是改善了局部微循环,血循环加快使得氧供增加,氧供增加促进了糖的有氧氧化,产生大量的生物能(ATP),同时,亦有效的抑制了无氧代谢时有机酸的产生。这样,一方面为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修复提供了能量,另一方面中断了蛋白质的变性和细胞的破坏。只有这些条件具备的前提下,组织才可以得到修复。
4蛋白质遇酸变性致软组织损伤假说
众所周知,蛋白质离开水独立存在时,是非电解质;但是,恰恰人体的大部分是体液组成的,水无处不在,所以,蛋白质作为人体组织细胞的基本组成成分也毫不例外的在体液环境中存在。蛋白质是在水中完成它的空间结构的,蛋白质与水形成水化膜。因为蛋白质的PH偏酸其等电点是5左右,相对人体体液,PH7.35+0.5,体液偏碱,当二者相遇时,蛋白质颗粒就被水分子包围在内,外周的水分子均带上了负电荷,同性电荷相斥,使它们在一定的空间中以特定的距离保持着稳定状态,而不至于使蛋白质聚集沉淀。只有在空间结构状态才是功能状态,比如肌肉就会有了弹性。一旦局部产生过多的酸将水化膜中的水中和脱水后,蛋白质就要聚集沉淀,空间结构遭破坏。这种过程继续发展时,就会发生不可逆行的变性。这就是软组织损伤产生的病理基础,当患病的局部有压痛时常常会伴有失弹性、结节、条索等软组织异常改变。这些异常的软组织就是蛋白质脱水沉淀变性的结果。所以,我把它叫做蛋白质的酸变性,导致组织损伤。而缺血、缺氧、乏能又是组织产酸的根源,当我们知道了这些理论后,在治疗软组织损害性疾病时,应阻断局部产酸及解除局部压迫恢复局部血液循环供氧和供能;那么,一切可以达到上述目的治疗方法都是可取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