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即人体行走时的姿态,是人体结构、功能、行为及心理活动在行走时的外在表现。正常步态包括触地相与跨步相两个阶段,前者占步态周期约60%,后者占40%。当人体某部位产生病变时,可产生以下不同的异常步态。
1、肢短步态:
肢体短缩1~3cm以内时,由于骨盆倾斜代偿而无跛行。肢体短缩在3cm以上时,患者常以患侧足尖着地或健肢屈膝行步。
2、疼痛步态:
当患肢负重疼痛时,步态急促不稳,患肢触地相缩短,而双足触地相延长。
3、强直步态:
由于创伤、炎症等原因导致下肢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强直时,可产生各种不同的强直步态,如髋关节强直呈鞠躬步态或足尖步态,膝关节强直多呈足尖步态或划弧步态,踝关节强直多呈鞠躬型跛行。
4、摇摆步态:
多见于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与臀中肌瘫痪者。若发生在双侧,行走时躯干交替向左右倾斜,又称鸭步。
5、剪刀步态:
多见于脑瘫患者,步行时一侧肢体总是插至对侧肢体前方,前后交叉移动。
6、压腿步态:
多见于脊髓灰质炎后股四头肌麻痹患者,患者以手掌按压患膝上方才能行走。
7、跟行步态:
多见于胫神经麻痹患者,足不能跖屈。
8、跨阈步态:
多见于腓总神经麻痹患者。由于足下垂,行走时必须高抬患肢才能跨步,以免跌倒。
9、外八字步态:
多见于臀肌挛缩患者,行走时双下肢呈外旋外展位行走。
10、痉挛性步态:
各种脑部、椎体束、脊柱及脊髓病变导致的偏瘫、截瘫、脑瘫等都可产生痉挛性步态。偏瘫多呈划圈步态(割草步态),严重者呈跳跃步态。截瘫呈特有的摇摆步态(公鸡步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