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人兽共患病是1979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共同命名的,它是指人和脊椎动物由共同病原体引起,又在流行病学上有关联的疾病。这类病原体很多,包括病毒、细菌、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菌和寄生虫等。人兽共患食源性细菌病是人兽共患病中最普遍、最常发生的一类疾病。传播途径复杂多样,有直接传播,也有间接传播,消化道传播是人兽共患细菌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即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微生物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原细菌。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在发达国家死于食物中毒的儿童中,70%是由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所致。在微生物污染中,细菌性污染涉及面最广、影响最大。其中,人畜共患细菌病原污染控制呈现了更严峻的形势。
二、流行的原因
生态环境的改变、病原体的变异和耐药株的出现、动物的迁徙和动物产品的流动、全球气候的变暖、人类行为与生活方式的不当等是导致人兽共患病流行的因素。而动物性食品的污染和患病动物副产品的处理不当是人兽共患细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每年有150多万人,死于来自动物性食品致病因子引起的腹泻类疾病。我国也经常发生肉、蛋、乳等动物性食品污染了大肠杆菌0157、沙门菌、李斯特菌等微生物及其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另外,患人兽共患病带菌动物的副产品及其排泄物,不仅污染环境和食物,也可造成人兽共患病的传播。
三、传播途径
从公共卫生观点看,人兽共患细菌性疾病大多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排泄物传播。动物的粪便中含有各种病菌,大多数的寄生虫虫卵也存在于粪便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的病原体,通过粪便污染人的食物、饮水和用具而传染给人类;钩端螺旋体是经血液、尿液传播病原。
2、空气飞沫传播。患病动物在流鼻涕,打喷嚏和咳嗽时,会带出病毒或病菌,并在空气中形成有传染性的飞沫,散播疾病,如结核病、肺炎衣原体等。
3、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主要是与带菌动物接触,动物身上的毛和皮肤里带有各种病毒、病菌、疥螨、虱子等,其皮毛及衍生物就成为疾病的传播媒介。间接接触即接触了被污染的水源、土壤而导致感染。
四、临床表现
1、致病性大肠杆菌病。该菌主要寄居于人和动物的肠道内,由于人和动物活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菌在自然界分布的广泛性。属于条件致病菌,其中有些血清型能使人类感染和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是通过牛奶、家禽及禽蛋、猪、牛、羊等肉类及其制品、水产品、水及被该菌污染的其他食物导致人们的食物感染与中毒,致病的大肠杆菌常见的血清型较多,其中较为重要的是EHEC O157:H7,属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能引起出血性或非出血性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c)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等全身性并发症。我国自1987年以来,在江苏、山东、北京等地也有陆续发生O 157:H7的散发病例的报道。
2、炭疽病。炭疽杆菌是引起动物和人炭疽的病原菌。炭疽是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人可感染,但易感性较低,主要发生在与动物及动物产品接触机会多的人员。多为局限性感染,主要表现为局限型,分为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人感染炭疽绝大多数与动物有关,偶因病畜肉加工的肉制品中带有炭疽芽胞,虽经过一般烹调烧煮但未能将其杀死,因食进这些污染食品发生肠型感染。
3、空肠弯曲菌病。空肠弯曲菌是引起散发性细菌性肠炎最常见的菌种之一。该菌常通过污染饮食、牛奶、水源等被食入,或与动物直接接触被感染。本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引起人的肠炎和腹泻。由于空肠弯曲菌对胃酸敏感,经口食入至少104个以上细菌才有可能致病,该菌在小肠内繁殖,侵入肠上皮引起炎症。临床表现为痉挛性腹痛、腹泻、血便或果酱样便,量多;头痛、不适、发热。通常该病自限,病程5~8d。 哺乳动物和鸟类是主要贮存宿主,广泛存在于家禽、鸟类、狗、猫、牛、羊等动物体中,猪盲肠带菌率59.9%、牛盲肠26.5%、鸡60%~90%。在肉品的污染也是严重的,值得注意。
4、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部分地区曾有流行,以羊布氏杆菌病最为多见。牲畜是布氏杆菌病的唯一传染源,动物传染人的途径有:(1)经皮肤粘膜传染,与病畜密切接触的饲养、屠宰、挤乳等从业人员由于未采取必要的个人防护,皮肤或粘膜直接与病原体接触引起传染;(2)经食物传染,人吃下带有病菌而未煮熟的肉、乳或乳类制品时,可经消化道传染。病菌也可通过污染的手、食具等间接污染食物而侵入人体。人群发病高峰往往在动物发病1个月左右后出现。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早产、不孕、睾丸炎及肝脾肿大等。本病仍然是食物途径或接触途径威胁人类的较为严重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5、结核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全国结核菌感染者近3.3亿,约占世界结核病患者的1/4,每年因该病死亡数达25万,为各种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2倍。目前我国结核病人流行病情况和动物的感染率非常不乐观,牛对结核杆菌最易感,尤其是奶牛。猪和家禽也常发生结核病。人感染结核病的一个主要途径是饮用带菌牛奶灭菌不恰当所致,有的病畜肉的结核杆菌分离率为62.8%,因此,本病也是一种严重的食源性感染性疾病。人也可接触患病动物而感染。对人类致病的有人型结核杆菌和牛型结核杆菌。人型结核病主要是肺结核,约占结核病的80%以上,牛型菌经常引起肺外结核,主要见于儿童,此种情况主要是通过吃生奶而感染,多数为颈部淋巴结炎。
6、沙门氏菌病,沙门氏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包括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鼠类等体表、肠道和内脏以及被动物粪便污染的水和土壤中,抗外界环境能力较强。细菌可通过畜禽屠宰、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烹调等各个环节污染食品。另外,饮食行业人员是沙门氏菌病患者或带菌者,也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引起沙门氏菌感染和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源性食品,包括各种肉类、蛋类、乳类、水产品等,我国以肉类为主。当人们食入含有一定数量沙门氏菌的食品后,即可发生感染和中毒。根据沙门氏菌对宿主的适应性,可分为三类:(1)对人适应:一些血清型如伤寒沙门氏菌和副伤寒沙门氏菌对人类高度适应,没有其他自然宿主;(2)对人和动物均适应:该类菌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具有重要的食品卫生学意义。该类菌占据本菌属大多数,如鼠伤寒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菌属于该类,它们宿主范围宽,可感染大多数动物宿主;(3)对某些动物适应:如猪霍乱沙门氏菌只有很窄的宿主范围,偶尔可感染人类,通常表现为侵袭性感染,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组织动脉瘤。
7、耶氏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是国际上引起重视的人畜共患病原菌之一,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新的食源性病原菌。耶氏菌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食用动物带菌率较高,通过食品加工过程造成对食品的污染也较严重。耶氏菌分布广泛,食品污染率高,所以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除引起皮肤结节红斑、丹毒样皮疹、关节炎和假阑尾综合征等感染性疾病外,还经常引起暴发性的食物中毒。
8、肉毒梭菌病。为厌氧芽胞杆菌属成员,为严格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土壤是肉毒梭菌的主要来源。人类肉毒中毒可分为四种类型:食物性肉毒中毒(即毒素型肉毒中毒);婴儿肉毒中毒;创伤性肉毒中毒;吸入性肉毒中毒。我国主要存在的是食物性肉毒中毒,其中以A、B和E型毒素中毒较为常见。而动物肉毒中毒主要见于C、D型,少见于A、B、E型。对新疆223起肉毒中毒的调查统计发现,由于臭豆腐、豆豉、面酱等植物性食品引起中毒事件共有204起,占91.48%;其余的19起是动物性食品,包括熟羊肉、羊油、猪油、臭鸡蛋、臭鱼等。肉毒中毒虽然中毒发生较少,但致死率高,人类如食用了该毒素污染的食品可引起严重的肉毒中毒,如果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达70%。
9、魏氏梭菌,又名产气荚膜梭(杆)菌 也是厌氧芽胞杆菌属成员,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空气、灰尘、土壤、垃圾、污水中都存在,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也经常发现,据报道健康人的肠道内带菌率2%~15%,动物粪便检出率1.7%~18.4%,在猪、鼠的粪便中约有20%能找到本菌。本菌属条件致病菌,能引起多种动物发病,也是人和动物创伤(急性)、感染(气性坏疽)的重要病原菌,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菌。因其芽胞耐热,即使加热,并不能被完全杀死,芽胞在适宜的温度下会大量繁殖,产生毒素,人们食用后即可引起食物中毒。魏氏梭菌食物中毒一般多由A型菌引起,其次是F型。临床症状为急性胃肠炎,有腹痛、腹泻,伴有发热和恶心,病程较短,多数在一天内即可恢复。F型所引起的中毒症状较严重,潜伏期短,其症状表现严重的下腹部疼痛,重度腹泻,粪便中有血液,严重者常引起脱水和循环衰竭而死。
10、猪丹毒杆菌病。猪丹毒杆菌是引起猪丹毒的病原体,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病原体。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如猪、羊、鸟类的体表及粘膜上常带有本菌,主要致猪发病。健康猪的扁桃体、肠粘膜及胆囊内也带有此菌,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人对猪丹毒杆菌易感,症状为局限型(皮肤型)或败血型。猪丹毒是一种职业病,多发于兽医、屠宰加工人员等。猪丹毒杆菌在腌肉中能存活较长时间,应引起注意。人由于皮肤损伤而发生感染,常局限于手指或手部,通常称为类丹毒。感染的部位肿胀、发硬、暗红、灼热、疼痛,但不化脓。
11、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与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嗜盐杆菌(嗜盐弧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包括梭子鱼、乌贼、海鱼、小海产品等,鱼体的带菌率为在20%~90%;其次是蛋品、肉类或蔬菜。当致病性的菌株污染的产品被人不慎食用后,可引起胃肠炎,该菌也是沿海地区食物中毒暴发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是生食海产品,烹调加热不足或交叉污染引起。但如经常接触该菌的人即使食用同样污染的食物,较不易发病。
12、螺旋体病。钩端螺旋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泛,尤以水中为多,在人和动物体内亦有寄生。钩端螺旋体的宿主动物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都可以感染,其中以鼠类为最主要的储存宿主。鼠类感染本病后,大多呈健康带菌,带菌时间长达l~2年,甚至终身。在畜禽中的猪、牛、犬、羊等都可感染,并长期带菌,特别是猪,感染率为25%以上,某些地区可高达80%以上。带菌时间长、排菌量大,污染环境严重,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畜尿液、污染水而感染。也可由于肢解畜体和剖检病畜而发生感染,故也是屠宰加工人员、饲养和兽医职业病之一。起病以突然发热、头痛、全身不适、无力,体温达39℃~40℃,伴肌肉疼痛,尤以腓肠肌疼痛并有压痛为特征,腹股沟淋巴结肿痛,有蛋白尿及黄疸等症状。
13、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水、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可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食品加工人员、炊事员或销售人员带菌,造成食品污染;食品在加工前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过程中、或熟食制品包装不严,运输过程受到污染,产生了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五、诊断与治疗
1、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的职业、饮食习惯、近期生产活动、与动物包括家禽、家畜、宠物及野生动物接触史、既往预防接种史、周围人群中有无类似疾病史等。
2、典型的临床表现。既要掌握某一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也要了解某一疾病在不同个体所表现的非典型的临床表现,在仔细鉴别诊断后方可作出初步临床诊断,并积极采样,送检相关实验室指标,力求明确病原体。
3、尽早进行经验性抗菌治疗,并根据细菌学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
4、在对患者治疗的同时,对病兽也应进行抗病原体治疗,并进行必要的隔离和消毒,以防止在病原菌动物间进一步传播和扩散,切断动物→人→动物的流行环节。
六、预防
人兽共患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应从“三个环节两个因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入手,全面开展“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