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及脊髓是浸泡在水中的,这种水称脑脊液。脑脊液参预神经细胞的营养物质的运输及代谢、维持细胞的稳定,没有脑脊液,神经细胞便会死亡,脑及脊髓便不能存活。脑脊液的贮存系统包括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等)、蛛网膜下腔及脑表面间隙的脑池等。
脑脊液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条流动的“河”(医学称为脑脊液循环)。这条“河”为神经细胞带来部分营养并运走部分代谢废物。“河”的源头是脑室内的脉络丛,80%以上的水是由侧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正常成人每天产生约500ml水。水的主流途径是:侧脑室脉络丛产生的水→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蛛网膜下腔及脑池→脑表面蛛网膜颗粒→静脉血。脑脊液是在蛛网膜颗粒被吸收进入血液。
脑积水病因
如果脑脊液在脑室内过多,就会形成脑积水,CT和核磁共振等影像上表现为脑室(侧脑室、三脑室和/或四脑室)扩大。由上述通路可以推断,脑积水的可能原因:1、脉络丛产生水过多;2、通路发生梗阻;3、蛛网膜颗粒不能吸收水。
脑积水的类型
临床常见的两种脑积水:1、梗阻性脑积水(脑脊液循环通路发生阻塞,最常见的是导水管肿瘤和炎症等导致导水管阻塞,其次是四脑室开口阻塞)和 2、交通性脑脑积水(蛛网膜颗粒被堵塞致水不能被吸收进入血液)。
脑积水常见的症状
由于脉络丛产生水不受水的循环是否通畅控制,如果产生的水不能流出或被吸收,就会导致脑室内的水过多,水多就会致颅内压力增高,病人就会发生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等,这常见于短期内发生脑积水的病人(通常是1月内);而长时间的慢性脑积水颅内压力增高缓慢,病人的表现则是记忆力及智力减退、逐渐出现行走不稳、大小便失禁等。
脑积水的治疗
一、梗阻性脑积水:
1、三脑室造瘘术:近年出现的新术式。如果脑脊液循环通路梗阻,在三脑室底部(多为无功能的膜)人为开口,脑脊液便可经此开口流入蛛网膜下腔被蛛网膜颗粒吸收,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手术由于脑室镜的应用,使手术创伤减小、术后病人反应小、费用低、不会产生脑脊液引流过多而致“塌方”所致的颅内血肿,最符合病人生理,因而已成为国际上梗阻性脑积水的首选术式;对于交通性的脑积水,此手术也可使病人症状减轻;缺点是仪器及技术未普及;
2、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于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交通性脑积水病人,通过人工管道将脑脊液引入腹腔,使水在腹腔内被吸收;交通性脑积水较多采用此术式;对分流管的要求高;
3、脑室心房分流术:术后需长期抗凝及并发症较多等,现已少用;
4、椎管内蛛网膜下腔-腹腔分流术:并发症多,少用。
5、脑室枕大池引流术:创伤大,在脑室镜三脑室底造瘘术出现后已弃用;
6、侧脑室内脉络丛电灼术:效果不定。
另有一种称为良性脑积水,脑室扩大,但颅内压力在正常范围,其是否治疗存在争议,一般来说有症状的、颅内压力稍高的主张手术,首选三脑室造瘘,其次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