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窦区的动静脉瘘通常可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一般认为前者则常见于颅底骨折后,骨片刺破邻近的颈内动脉,使血液进入海绵窦造成所谓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CCF);其处理已经常规化。后者是由于中颅凹及周围颅底血栓性静脉炎后诱发血管异常分流出先动静脉交通,称之为自发性海绵窦动静脉瘘(AVF),其瘘口直径多细小而且数目较多,甚至累及颈外动脉系统形成较大范围的病变,所以会给治疗造成较大的困难。由于解剖结构的复杂性,目前在治疗的选择中首先考虑经血管内栓塞处理,为控制局部静脉血栓的发展,文献多报道在治疗前后适当应用抗凝药加以预防。
当海绵窦区的AVF形成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必要性时,不仅仅注意瘘口的大小、数目以及供血的来源,更重要是分析瘘内血液的回流方向如何,一般从DSA影像中分析,可把海绵窦AVF的血液引流方向归纳为:向前经眼上和眼下静脉引流;向后经岩上窦和岩下窦引流;向内经海绵间窦引流;向上经脑膜和侧裂静脉引流;向下经翼颚窝静脉丛引流。其中向侧裂静脉引流通常会进入脑皮层静脉,而升高皮层血管内的压力诱发脑实质内和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当眼上和眼下静脉回流血液增多时,会出现眼球充血,眼压增高,程度加重和时间延长时会造成视力损害。在引流方向主要集中在岩下窦和岩上窦时,会因海绵窦和颈内静脉较高的压力差出现与心脏跳动一致的搏动性杂音。
在经血管内治疗的方式上,首先考虑操作简单的经动脉途径栓塞,但对多瘘口等较为复杂的AVF,采用经眼上静脉或岩上、下窦途径栓塞更易于闭塞全部的瘘口;由于病变复杂的特点,更多的病例可能需要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在栓塞材料的选择中,液态栓塞剂(NBCA和Onyx)效果应优于螺旋圈,而应用两种材料混合栓塞,既能防止液态栓塞剂弥散过度,又能充分堵塞不同的瘘口;这也是本组对海绵窦AVF栓塞治疗中最多的选择。
和所有脑膜AVF对人体的危害相似,海绵窦区AVF的危害性主要在于瘘血向皮层静脉引流而诱发颅内出血;其次是眼上静脉高度充血而造成的视力下降。这两点因该是栓塞处理海绵窦AVF的主要适应证。
鉴于血管内治疗我们遵循着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四条原则,所以当栓塞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对颅底神经造成缺血性损伤和逆行发生颅内血管误栓机会增大时,如果不具备颅内皮层引流和视力损害的病变特征,则不必强行栓塞而转为保守观察及对症处理,或由设计中的完全栓塞改为部分重点栓塞,在随访过程中若病变特点改变利于安全栓塞,再行二次处理;以最大的可能既消除自发性海绵窦AVF的高危因素,又能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