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约有70%~80%的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小叶增生,多见于25-45岁的女性。患病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伴有肿块和溢液等。肿块常为多发性,可局限于一侧乳房或弥散于两侧乳房。肿块为颗粒状结节,小的如芝麻绿豆,大的集会成块,但缺乏明显的边界,与皮肤和深部组织并无粘连。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乳房胀痛,胀痛与月经周期有关而呈周期性,月经前胀痛较重,月经过后胀痛减轻。
引起乳腺小叶增生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内分泌失调或精神情志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此病发病原因多与脏腑机能失调、气血失和有关。《内经》中记载:“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指出了乳房的经络归属。
中医认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者为:肝、肾、脾胃功能是否正常;以肾的先天精气、脾胃的后天水谷之气、肝的藏血与疏调气机,对乳房的生理病理影响最大。脾虚则聚湿为痰或天生性格内向,情绪压抑,好生闷气或性情急躁、动则易怒或因七情所伤,忧思过度,而致肝失疏泄,郁而成痰等,均可导致痰湿结聚,气血凝滞而形成肿块。
乳腺疾病虽然看似不严重,但也不可小觑。因为乳腺增生严重危害到女性朋友的身体健康,患了乳腺增生病以后有相当多的患者重视程度不够,迟迟不就诊或只求缓解乳痛症状,而意识不到乳腺增生病的潜在危险――属于慢性病,若不及时治疗,乳腺易产生癌变,部分乳腺增生长期迁延不愈,会发生乳腺良性肿瘤或发生恶性病变。
防治乳腺小叶增生的中医调理方法很多,有中药、按摩、针灸等。今天介绍一种古人专治此病的好方法――隔碗灸法。隔碗灸,是一种直接将碗覆于患乳治疗急性乳房炎的疗之法。首见于《外科正宗》,曰:“治乳肿妙方:灸乳肿痛方来异,恼怒劳伤气不调,将碗覆于患上灸,诸般肿痛寂然消。”
方法颇为繁复:“治气恼劳,或寒热不调,乳内忽生肿痛。碗一只,内用粗灯草四根,十字排匀,碗内灯草头各露寸许,再用平山粗纸裁成一寸五分阔纸条,用水湿纸贴盖碗内灯草上,纸与碗口相齐;将碗覆于肿乳上,留灯草头在外,将艾大圆放碗足底内,点火灸之;艾尽再添,灸至碗口流出水气,内痛觉止方住,甚者次日再灸”。
围绕在乳房周围有着许多丰富的保健穴位,从经络来看,与胸部的发育有关的经络有足太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等等,但其中对乳房的生理与病理至关重要的穴位主要有如下几个:膻中、乳中、天溪、乳根、食窦、神封、灵墟、膺窗等。
由于古代的隔碗灸操作复杂,现代人根据乳房形状特制了专用的乳灸器,呈倒扣的碗形,作用面以乳头“乳中穴”为中心,大约直径18CM的范围内,可有效灸到上述有效穴位。且操作简便易学,在家就可使用。
长期艾灸可实现缓解小叶增生、软化纤维瘤等良性肿块,减轻经前因郁闷、焦虑、烦躁情绪而导致的乳房胀痛,改善痛经,调理月经不调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