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场强的iMRI系统开始应用于临床。高场强iMRI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磁体固定,其使用率较低,而且又存在移动过程复杂,耗时多等缺点;另一种为磁体移动 ,无需移动患者,安全性较好。我们使用的是双室设计移动磁体的iMRI系统,结果表明未发生任何与术中磁共振相关的安全事故,在手术过程中,诊断室可以进行常规iMRI扫描。应用大孔径磁体(70 cm),平卧、俯卧和侧卧位均能进行手术。
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 其发病率为0. 2 /10万~ 0. 5 /10万, 占颅内肿瘤的0. 1% ~ 0. 7%,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多在30~ 50岁时表现出临床症状,患者生存期约为12~ 41个月。现研究表明脊索瘤来源于脊索残余组织。脊索在颅底部位肿瘤一般位于中线或接近中线,常见于鞍区、鞍旁、鼻咽部、斜坡、枕大孔和C1, 经常被骨组织包绕。由于斜坡脊索瘤生长缓慢,早期症状多隐匿,主要以多组脑神经损害症状起病。
经口或蝶窦颅底肿瘤手术是iMRI除功能区和深部肿瘤以外神经外科应用最多的领域,神经内镜技术和iMRI技术是脊索瘤外科治疗的两大革命性技术,我们开展了这两项技术的融合工作。目前神经内镜应用于颅底脊索瘤的病例范围可以包括:经鼻蝶入路切除中上斜坡向前中颅底生长的肿瘤,经口咽入路适应向下斜坡[MSOffice2] 和枕骨大孔区生长的肿瘤。由于经蝶窦和经口手术术野深、视野小,术中应用显微镜存在盲区,所以神经内镜在经蝶窦和经口切除脊索瘤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神经内镜可以解决显微镜手术视野的死角,手术中将0°或45°神经内镜伸入鞍内可以清晰显示鞍内两侧、鞍背及鞍隔下结构,也可以显示蝶窦侧壁和下壁肿瘤,甚至可以观察到斜坡骨质后方突入颅内部分的肿瘤。脊索瘤还可以从岩骨段颈内动脉的周围侵袭岩骨,内镜也可越过颈内动脉观察并切除这部分肿瘤。内镜手术对于脊索瘤手术的优势,大于其在垂体瘤手术中所体现的优势。但是内镜仍然无法看到被下降硬膜或者颅底骨质遮挡住的那部分肿瘤,或被海绵窦和岩骨段颈内动脉遮挡的肿瘤。iMRI系统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术中客观地引导手术并评价手术效果。但是神经内镜与iMRI及导航技术的融合在国内尚没有很多经验,本组通过23例病例的手术,探索了这两项技术融合的一些路径与规范,取得了一些经验。
23 例脊索瘤瘤中有17 例达到完全切除。肿瘤全切率由34.8%(8/23)提高到73.9%(17/23),说明了此项技术对手术中发现残余肿瘤并指导下一步手术确实非常实用,并且能使得手术效果明显提升。需要指出的是,脊索瘤较广泛地侵入颅底骨质,较大的脊索瘤在目前的手术方式中,即使影像上全切除,也肯定不是真正意义上全切除。但脊索瘤切除程度的提高明显与生存时间的延长相关。
但是也并非所的扫描有残留肿瘤的都需要术中再次切除。本组发现有部分硬膜遮挡的空间内,只是少许血液和液体,不必强行清除。很多周围黏膜会因为肿瘤而水肿增厚信号异常,此外有的病例海绵窦会在手术中肿胀,这些不要误认为是残留肿瘤。也有的残余肿瘤即使被发现并不能完全切除。医生需要在切除残余肿瘤与保证手术安全之间作选择,手术安全高于全切除肿瘤。术中扫描本身不会增加手术风险,但是进一步手术切除参与肿瘤毫无疑问会增加手术风险。
本组患者中有20例联合应用了神经导航系统。iMRI及神经导航系统的联合应用真正做到了“实时导航”。当iMRI扫描提示有肿瘤残留时,导航系统依据新的iMRI扫描数据可以实时更新导航影像,将残留肿瘤标记于导航图像上,以便手术者能更迅速和更准确地找到残留肿瘤并予以切除,大大提高了手术效率。
对比内镜经鼻切除垂体瘤,我们在内镜经鼻经口切除脊索瘤的手术中,更广泛地使用了导航和iMRI,这是因为脊索瘤和垂体瘤的手术有很多不同:(1)脊索瘤的生长中心可以位于全斜坡和蝶窦的任何位置,甚至略微偏离中线,比如中心位于岩尖,所以更需要导航定位来指导暴露范围;(2)脊索瘤即使从影像上看很接近表面黏膜或者骨质,但大多数还是位于骨质之后,有的甚至是位于增厚的骨质之后,所以切除肿瘤的过程常常伴随着磨除骨质的过程,从始至终,有导航的引导和iMRI对切除程度验证及残瘤的再标记,对手术顺利进行帮助甚大;(3)脊索瘤临近双侧颈内动脉,有的甚至突破硬膜侵入颅内,脊索瘤内的骨质或者对境内动脉周围骨质的侵袭,很容易在手术中造成损伤颈内动脉的事件,iMRI和导航的应用,加上内镜对局部结构的直视,是目前减少此类伤害的最佳方法;(4)垂体瘤肿瘤手术术中残留主要位于下落的鞍隔[MSOffice3] 后面或海绵窦内,而脊索瘤的残留分布更广泛,可以位于骨质和硬膜之间,颅底骨质之间,鼻窦的死角等处,残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垂体瘤手术;(5)内镜与导航和术中影像结合,在脊索瘤手术中更实用,带角度的很容易把术野带到显微镜远远不能直视的角落。
综上所述,经蝶窦或经口咽脊索瘤内镜手术中应用移动磁体双室高场强iMRI系统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针对不同病例,联合应用神经内镜和(或)神经导航系统改善了经蝶窦或经口咽脊索瘤瘤手术效果。尽管如此,仍有待于进行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去验证该系统真正的临床应用价值。
患者女性,54岁,诊断为巨大斜坡脊索瘤 术前T2WI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示斜坡中下段巨大脊索瘤,肿瘤向后方压迫基底动脉和脑干前方,基底动脉池消失(箭头所示为颈内动脉);第一次术中磁共振(iMRI)扫描获得的T2WI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显示咽部肿瘤切除彻底,斜坡后方肿瘤残留,脑干受压基底池未显现;进一步切除肿瘤,第二次行iMRI扫描获得的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示,斜坡后方肿瘤已全切除,可以清晰分辨回落的脑干前方硬脑膜(箭头所示)和基底池,左外上方有残留肿瘤;再次切除残留肿瘤后第三次扫描,矢状位及冠状位图像显示切除残留肿瘤后放置的骨腊(箭头所示)及全长的基底动脉,基底动脉池和回落的硬脑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