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以创伤为手段,以治愈疾病为目的。伴随着对怎样治愈疾病的探索,怎样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同样疗效的研究也从未间断,这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手术中合理地保护手术野以外的组织、勿钳夹、刺激正常组织等措施应是微创理念的最初体现,而腹腔镜的临床应用则使这种理念在临床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结直肠手术等很多领域开展得如火如荼,甚至能够替代部分传统的开腹手术。但在胃癌治疗领域的应用却争议颇多,迄今为止,日韩等对胃癌治疗水平较为先进的国家基本上还是将腹腔镜等微创技术限定在早期胃癌的治疗,这绝不是日韩的外科医生对腹腔镜等的操作技术不足,更不是相应的手术器械不完善,须知腹腔镜技术在胃癌领域的应用就是日本学者率先开展的。那么为什么日韩等国的专家对微创技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始终持冷漠的态度?这还必须从胃癌外科治疗的发展历程以及胃癌的临床病理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创伤谋取、换取生存”始终是外科发展的主旨,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在“治愈”之目标尚未实现之前,怎样治愈该病肯定是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机体能够承受的前提下不惜增加手术创伤,穷其所能。随着“治愈”这一目标的逐步实现,降低创伤、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同样疗效等方面的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并会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胃癌的治疗发展历程正是如此。
胃癌的外科治疗是从单纯的胃切除术开始的,在逐渐克服了影响手术安全性等因素后,胃切除术对胃癌的治疗也就发展到了极致,当时报告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1.1%。疗效不甚满意的原因是胃切除术的手术范围远不及胃癌浸润与淋巴结转移的范围,尤其是未对淋巴结转移作积极的治疗。所以,上世纪四十年代日本的学者就开始探索更大范围的胃癌根治术,在足够胃切除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努力,以淋巴结清扫为主要特征的胃癌根治术使胃癌的治疗效果较以前出现了本质性的提高。随着淋巴结清扫效果的显现,远处转移与腹膜播种对胃癌疗效的影响就倍显突出,于是为了进一步提高疗效,日本学者继续扩大手术范围,将胃癌的手术发展到顶峰,如Appledy手术、左上腹脏器全切除手术等。然而临床应用的结果却未使疗效再出现本质性的提高。这些极限性手术的目的都是不惜继续扩大手术创伤以进一步提高疗效,虽然未果,但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对进展期胃癌,继续扩大手术创伤已很难进一步换取更长的生存时间。因此,当今对于进展期胃癌不得不提倡综合治疗的方法,以手术为主体,辅以术前、术后化疗,甚至局部放疗,生物治疗等等,而这些方法对病人都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都是不同形式的“创伤”,多种形式的创伤施加在病人身上类似于复合伤的概念。可以说,目前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远未实现“治愈”之目的,仍处在“扩大创伤以谋求生存”的阶段,以单一扩大手术创伤的手段难以达到“治愈”之目的,就不得不采取类似于复合伤的手段继续谋求之。此时,任何与提高生存率无关的研究都不可能成为胃癌外科临床的主要发展方向。“微创”在进展期胃癌的“扩大创伤以谋求生存”的趋势面前能够给病人带来的益处就很有限,在有些病人甚至显得微不足道。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探索,胃癌根治术的开展使胃癌的疗效较单纯胃切除术阶段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使临床对胃癌治疗的认识更加深入,除了多数进展期胃癌应该采取综合治疗以外,早期胃癌的治疗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早在1963年日本学者就提出了早期胃癌的概念,但当时受诊断水平以及对淋巴结转移规律认识等的限制,临床上仍然不能随意地缩小手术范围以减少手术创伤,大体上还是坚持着“进行广泛的组织切除以图切除范围超过癌浸润与转移的范围”的原则,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日本胃癌研究会才逐渐阐明无淋巴结转移胃癌的特征、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粘膜下层或粘膜层癌的特征及其常见的转移部位等规律,以此为依据才提出缩小手术的理念。这些规律的阐明就使早期胃癌的手术能够直接针对浸润、转移的高危部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组织切除,进入了“以最小的创伤代价换取同样疗效”的时代。此时,在保证癌肿得到根治的前提下,怎样减少手术创伤就成为早期胃癌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于是,内镜下粘膜切除、剥离术,各种胃部分切除术,保留迷走神经等形式的缩小手术应运而生。在这种临床背景下,微创技术的应用不但能够顺利地完成相应的缩小手术,还能够进一步降低手术创伤,能够给病人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早期胃癌的临床研究已进入“以最小的创伤换取相同的疗效”的时代,微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各种缩小手术顺利完成,同时降低手术创伤,能够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益处。在进展期胃癌,尚处于“扩大创伤以图更好的疗效”阶段,微创技术所能获得的微弱优势在对癌肿进行综合治疗的整体过程中就越发不明显,给病人带来的益处不多。今后,微创技术的临床研究不应该仅限于“会运用、有耐心、胆子大、敢操作”,还应多进行理论基础方面的探索,以获得较为科学、可靠的适应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