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阿姨和陈阿姨是同一个小区的住户,年龄相近的她们平时锻炼、活动都在一起,感情十分亲近,而且两位阿姨还有一个共同点,她们都是2型糖尿病患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友”,平时都是口服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
但细心的人却发现,两位阿姨年龄相近,吃饭、运动都很类似,而且都没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但她们的治疗方案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什么呢?经过询问当地社区医生,原来情况是这样的:朱阿姨体型较胖,腰围也很粗,医生建议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的基础上,平时可服用双胍类药物,而陈阿姨体型较瘦,脂肪比较少,因此服用磺脲类降糖药。
看来,不同的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药物时,不仅需要注意年龄、性别、糖尿病类型、心肝肾等器官功能,还要注意体型的不同。这里的体型可不是我们生活中“高矮胖瘦”的简单说法,而是要根据体重指数(BMI)和腰围指数(WC)来进行区分的,其中BMI的计算方法为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
一般我们认为,BMI大于或等于25大于属超重或肥胖,而小于18.5属于消瘦或营养不良。而女性腰围大于80cm、男性腰围大于85cm也属于肥胖。那么,不同体型的糖尿病患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口服降糖药,应该如何选择呢?
目前,我国市场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分别是:双胍类、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格列奈类。此外,还有一些中药降糖制剂等,在此略过不讲。上述这五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各不相同,分别为:
1、双胍类:主要是指二甲双胍,作用机理是抑制食欲及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加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适用对象包括1型及2型糖尿病病人,国内外多家指南上推荐二甲双胍为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尤其适于那些食欲较为旺盛,体重较重者。此外,双胍类还能降低血脂水平,是糖尿病合并有高血脂的患者的首选用药。
2、磺脲类:主要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来发挥降糖作用,如达美康、糖适平、瑞易宁等。磺脲类药物刺激胰岛素后,病人食欲可能增强,糖分利用可能改善,糖分自尿中流失的量可能减少,故在一定程度上可使其体重增加。所以体重原来就较轻或正常的病人用起磺脲药来更为适宜。
3、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糖平、卡搏平等,主要作用是抑制糖的吸收来降低餐后血糖,因此适用于各型糖尿病,特别是餐后血糖较高者。
4、噻唑烷二酮类:如文迪雅、瑞彤等,又称为“胰岛素增敏剂”,顾名思义,它能通过多种途径来增加体内胰岛素,而不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但此类药物长期服用会增加体内水分潴留,从而导致体重增加。另外,近期有国外报道称,长期使用文迪雅可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疾病风险,心功能不全者需慎用。
5、格列奈类:这也是一类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包括唐力、诺和龙等,作用机理与磺脲类药物相似,其适用对象主要为不胖、胰岛有一定分泌能力,而对磺脲类失效者。
结合我国糖尿病防治指南,以上可总结为:
1型糖尿病病人在胰岛素治疗的基础上,可联合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包括双胍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而不应该用促胰岛素分泌剂。而2型糖尿病肥胖者,首选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或胰岛素增敏剂,后用促胰岛素分泌剂。
2型糖尿病消瘦者首选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增敏剂,可联合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或双胍类药物。
另外,有些药物在服用时还有一些特殊注意事项,如磺脲类宜在吃饭前15─20分钟服;双胍类由于胃肠反应较重,饭后服用则可减少这些不良反应;拜糖平应在进食主食(米饭、面类)时,与第一口饭嚼碎同时吞咽,等等。
总而言之,针对每个患者的特殊性而选用最适合他的药物,这是合理用药的一个基本原则。服用降糖药物均应遵从医嘱,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尿糖情况等酌情调整,最终达到长期、平稳地控制血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