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抗毒素(tetanus antitoxin,TAT)是一种含能中和破伤风毒素的特异性抗体的血清。由于该血清含特异性抗体,具有中和破伤风毒素的作用,可用于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有两种规格:1)1500国际单位(预防用) (2)10000国际单位(治疗用),临床上我们常见的是前者。那么,何为破伤风呢?是不是每次外伤不论大小深浅都要预防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呢?注射TAT是不是百无一害呢?是不是每个人群都要注射呢?这些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也常常令人困惑。
破伤风是感染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传染病,该病潜伏期长短不定,通常为7~8天。在接受过抗毒素预防性接种的病人,可能延长至数周。个别的可短至1~2天。根据外伤感染史,较早出现的牙关紧闭,以及全身各部位骨骼肌发生痉挛所出现的颈项强直、角弓反张与呼吸困难等,作出破伤风的诊断应无困难。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在10~40%左右。
我们再看看破伤风杆菌,它大量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由粪便污染土壤,经伤口感染引起疾病。破伤风杆菌于自然界中可由伤口侵入人体,发芽繁殖而致病,但破伤风梭菌是厌氧菌,在一般伤口中不能生长,伤口的厌氧环境是破伤风梭菌感染的重要条件。
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外伤防止破伤风?
1、破伤风梭菌多生长在泥土及铁锈中,所以在伤口较深沾染泥土或被铁锈类铁器扎伤时均应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如果只是蹭破表皮而已,伤口不深,只要做好适当的清创,不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用些消毒药水如碘伏外擦一下就可以了。如果创面已干燥,没有渗出液,可不必再擦拭。
3、因破伤风抗毒素是一种免疫马血清,对人体是一种异性蛋白,具有抗原性(过敏反应),因此在用药前先作过敏试验。试验结果为阴性可直接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试验结果为阳性者,则应进行脱敏注射,即小剂量分4-5次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在用过破伤风抗毒素超过一周者,如再使用,还须重作皮肤试验。
如何预防破伤风?
预防破伤风有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两种方法 自动免疫法是以破伤风杆菌经多代特殊培养所产生的类毒素(TT)为抗原,注射进入人体后,可产生相当高的抗体。TT无毒性,作用可靠,且不发生血清性过敏反应。具体方法是:前后共注射3次,每次0.5ml。第1次皮下注射吸附精制破伤风类毒素后,间隔4~8周,再进行第2次皮下注射,即可获得基础免疫力。如在半年至1年后进行第3次注射,就可获得较稳定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可保持10年以上,随后(如5年)再追加注射1次(0.5ml),便能保持稳定的免疫力。目前用于主动免疫的破伤风疫苗是由破伤风类毒素配制的,包括白喉、百日咳、破伤风三合一疫苗(DPT),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DT),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单一破伤风类毒素(TT)。 被动免疫法有破伤风抗毒素(TAT)和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IG)两种。
当前绝大多数医院门、急诊对开放性创伤的处理,注射TAT已成为一项常规。但是,马血清蛋白对人体有很强的过敏原性,临床报告皮试阳性率高达54.2%。无论是TAT皮试阴性直接注射或皮试阳性脱敏注射均有过敏反应,甚至因过敏性休克导致死亡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有学者认为,注射TAT的危险发生率甚至比感染破伤风的危险性还要高很多。
结合我国情况,掌握以下一些原则:
1、防止一切大小的创伤。由于破伤风杆菌(厌氧性芽胞杆菌)广存于人畜粪便、尘土和环境中,它不能侵入正常皮肤和粘膜,只能在机体有创伤时侵入机体。伤口愈深其越易感染而发病。
2、最可靠的预防破伤风发病是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小儿用百日咳、白喉、破伤风混合疫苗注射,可保证5~10年不得此病。新生儿及一岁左右儿童,考虑还未接受计划免疫或已接受免疫但可能仍未建立免疫力,在意外受伤时,视伤口大小深浅和污染情况,仍要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剂量同成人。
3、伤口小、表浅、清洁,清创后无需缝合的,可以不注射抗毒素。成年人、青少年,受到外伤、创口较深或污染较重的,除了严格外科清创缝合外,须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有条件的同时可以进行类毒素(TT)注射。3到10岁儿童,明确计划免疫,较小伤口,清创后无需注射,如伤口较深或污染严重,仍要注射。
4、受伤后尽快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一般最迟不超过24小时。但受伤时间较长,没有及时注射TAT的、污染较重的、伤口又深在的,除了必须严格外科清创外,伤口必须敞开、不予缝合,仍须在伤口四周注射抗毒素(TAT)和类毒素(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