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月以内发生的内斜视多为"先天性内斜视",一般不合并明显屈光异常,如双眼交替出现斜视则无弱视。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由于双眼视野交叉,可以有假性外展限制。先天性内斜视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垂直分离性斜视、眼球震颤等。
先天性内斜视临床表现有:生后6个月内发病;无明显屈光异常;单眼性斜视可合并弱视;斜视度数较大;假性外展限制,娃娃头实验可以排除;可以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先天性内斜视诊断要点:依据病史;视力检查重在定性,确定是否有单眼弱视及注视能力;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眼底检查排除先天异常;眼球运动检查确定是否合并下斜肌亢进、DVD、眼球震颤等。
先天性内斜视治疗方案:排除单眼弱视,如有单眼弱视,需先行治疗至双眼视力平衡;先天性内斜视需手术治疗,手术时机为24月龄;合并下斜肌亢进和DVD者手术设计时应给予相应考虑;手术后应保留10△微小内斜,以利建立周边融合和粗立体视。
先天性内斜视治疗讨论:大多国内外小儿眼科学界专家认为,对于先天性内斜视,最佳手术年龄可在6个月开始,在2岁以前矫正内斜,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和立体视。2岁之前完成眼位矫正,可能形成融合功能;4岁之后,极少形成融合功能。
由于婴幼儿时期处于视力发育最敏感时期,视功能可塑性大,早期纠正眼位,使斜视眼得以正常使用,有利于弱视的治愈。尽早手术还能争取术后发展成双眼视。相反,如不及早手术,其异常反射可能越发展越严重,不仅影响其视力的发育,还会影响立体视觉的形成。使斜视患儿家长,遭受更多的心理负担。正由于儿童视力发育的特殊性,早期发生的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在确定无调节因素时,就应尽早手术。
然而,现实中,我们进行的儿童斜视早期手术比我们应该做的少得多。早期手术不能开展的原因之一是,一次手术的成功率很低,使手术医生对开展手术的压力增加。患者的检查困难、麻醉配合、合并垂直肌麻痹的处理。
我国现代斜视治疗的鼻祖前天津眼科医院院长赫雨时教授指出:2―3岁儿童是斜视检查的"死角",任何通过主观的功能检查都难以进行。现有的斜视角测量方法,实际上很少适合低年龄儿童或者是智力低下的病人。对某些1―2岁的孩子,望诊常常是仅能进行的全部检查。一些伴有智力低下的斜视病人,同样很难用常规的方法测定其斜视度。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全国范围内,先天性内斜的早期手术(2岁以内)还没有普遍开展。一些开展先天性内斜视早期手术的医院,强调手术要在2岁之前完成,但往往要经过多次手术才能完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