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位检查
1、角膜映光法:利用角膜的反光点来测定斜视度,光点在角膜鼻侧属外斜视,光点在角膜颞侧属内斜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2、三棱镜加遮盖法:
检查者左手置三棱镜于右眼前,右手持遮盖片交替遮盖两眼,逐渐增加度数,待未遮盖眼静止不动为止。 (分别测量看33cm及6m处目标)。适合于交替注视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3、三棱镜角膜映光法(Krimsky):
检查者置三棱镜于注视眼前方,逐渐增加度数,并观察偏斜眼的角膜反光点,当偏斜眼由颞侧或鼻侧移至中央,所得的三棱镜度数即为斜视度。(两眼注视33cm处光点)。适合于不能交替注视、仅单眼注视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4、单马氏杆检查法:
检查者将马氏杆横置于右眼前,分别让病人注视33cm及6m的点光源,病人可见点光源及垂直光线,根据点光源与垂直光线的位置,可以得出水平隐斜视。将马氏杆竖放在一眼前,病人可见点光源及水平光线,根据点光源与水平光线的位置,可以得出垂直隐斜视。测量斜视度时,放置不同度数的三棱镜,直到光线穿过点光源为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5、双马氏杆检查(检查旋转性偏斜):
检查者将红绿两种颜色的马氏杆放在试镜架上,左眼放绿色马氏杆,右眼放红色马氏杆,马氏杆垂直放。病人通过马氏杆观察点光源,点光源变成红绿两条水平光带,在一眼前加一垂直三棱镜,使两条光带分开,如一光带发生倾斜,则转动马氏杆使之与另一条光带平行,可以读出旋转斜视的度数。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6.同视机检查:
一级视功能:主、客观斜视角,同时视
二级视功能:融合及融合范围
三级视功能:立体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7.Bagolini线状镜检查法:
检查者将Bagolini镜片至于双眼前,右眼位于135度,左眼45度,注视33cm及6M处点光源,根据被检者感知线条的位置得出结果。结果判定:
(1)眼睛正位,两光带相互垂直相交于点光源上,为正常网膜对应。
(2)遮盖时眼球运动,有斜视,为异常网膜对应。
(3)只看见一条光带,说明一眼有抑制。如果一光带中央部断开,说明该眼有中心抑制性暗点,有周边融合。
(4)两光带分开,烁明有复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8、4△底向外试验:
(1)检查微小度数斜视
(2)中心凹部位是否存在抑制。方法:让病人 注视33cm处的点光源,将4底向外的三棱镜迅速置于一眼前,若检查眼有轻度内转,对侧眼有轻度外传,此为正常。若双眼均不动,说明检查眼有中央抑制性暗点。若检查眼有轻度内转,对侧眼不动,说明对侧眼有中央抑制性暗点。
9、Worth四点灯检查法:
患者戴用与四点灯互为补色的红绿眼镜,右眼为红色,左眼为绿色。注视33cm及6m处的四点灯,如果患者看见四个灯,则有双眼单视,若为2红2绿,则右眼为主导眼,若为3绿1红,则左眼为主导眼。如果患者仅看见2红灯,说明左眼有抑制,仅看见3绿灯,说明右眼有抑制。如果患者看见5个灯,3绿2红,说明患者有复视,若红灯在右侧,则为内斜视;若红灯在左侧,则为外斜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0、代偿头位:
n 水平直肌麻痹:常将面部转向麻痹肌功能方向,眼转向对侧避免复视。
n 垂直肌麻痹:典型的头部向健侧肩倾斜,面转向健侧,下颌上抬或内收。
11、儿童立体式检测:
Titmus立体式测试:图片置于患者的正前方,患者戴偏振光眼镜。光线适度,距离约为16英寸(约40cm)。如有需要,可戴矫正眼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2、牵拉试验:
被动牵拉:
牵拉至正位时有无复视
分辨肌肉麻痹还是机械性牵制因素或二者共同存在主动收缩
代偿头位:
水平直肌麻痹:常将面部转向麻痹肌功能方向,眼转向对侧避免复视。
垂直肌麻痹:典型的头部向健侧肩倾斜,面转向健侧,下颌上抬或内收。
例如:右眼上斜肌麻痹:头部向左侧肩倾斜,面转向左侧,下颌内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3、运动状态检查:
单眼运动检查
双眼运动检查
代偿头位检查
l Pasks三步法
l 牵拉试验
Bielschowsky歪头试验:
主要鉴别上直肌和上斜肌麻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Bielschowsky试验原理:
头向右肩倾斜--前庭反射
右眼内旋(右上直肌和右上斜肌)
左眼外旋(左下直肌和左下斜肌)
每只眼的两条内旋肌垂直作用相反、互相抵消
如果一条内旋肌(上斜肌)麻痹,其垂直作用力减弱消失。同侧另一条内旋肌(上直肌)垂直作用则亢进。
14、注视性质检查:
检查者将带有同心圆图案的眼底镜投射到眼底,让患者注视同心圆中心的标志,检查者注意观察患者黄斑中心凹所在的位置,确定患者的注视性质。
判断标准:0-1度 黄斑中心凹注视
1-3度 旁中心凹注视
3-5度 旁黄斑注视
> 5 度 周边注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5、AC/A比率的测定:
AC/A比率是引起调节性辐辏的调节力与其所诱发的调节性辐辏的三棱镜度的比率。
AC---调节性辐辏 A---调节
AC/A正常值:3~5△/D
(1)隐斜法:
给予屈光矫正后,使用交替遮盖法分别测得注视远视标(6m)及近视标(33cm)时的三棱镜度。
计算公式:AC/A=P.D+(Δ2─Δ1)×1/3
P.D.:瞳孔距离(cm)
Δ1:视远时眼位偏斜度(三棱镜度)
Δ2:视近时眼位偏斜度(三棱镜度)
D:正常视近调节力(+3D)
(2)同视机法:
给予屈光矫正后,在同视机上用黄斑中心凹型画片。测定其自觉斜视角,读出三棱镜度。然后在同视机的镜筒前插入-3D镜片,重复前述检查。
计算公式:AC/A=(Δ2-Δ1)/D
Δ1:患者原矫正镜片之自觉斜视角。
Δ2:插入-3D后之自觉斜视角。
D:所使用凹镜片的度数(-3D)。
16、Hess屏检查法:
检查时,患者坐在距屏半米远处,戴红绿眼镜。手持一末端带绿色环的黑色木棍逐一指出屏上的红色视标。然后将两眼的红绿眼镜调换位置,再试一次,将两次结果一并记录在特制的图表上。从图形上可以得出结论。
结果判定标准:图形缩小―肌肉减弱,示原发性偏斜(麻痹眼)。
图形扩大―肌肉亢进,示继发性偏斜或原发性亢进(非麻痹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7、对于麻痹性斜视患者,为寻找麻痹肌及亢进肌,应进行九个诊断眼位的检查,由于同视机能使患者头部固定,器械上又装有使镜筒向九个不同注视方向转动的旋钮,所以可以把患者的视线指向任何方向,准确地检查出自觉斜角和他觉斜角。后天性新鲜的麻痹性斜视,依据同视机检查结果,能很快识别麻痹肌。
一般情况下,单纯水平斜视检查三个位置,即正前方,左转15 o,右转15 o,分别记录二眼注视时的斜度。垂直斜视需要进行九个诊断眼位检查,应记录七个注视位的水平、垂直及旋转斜度用井字格表示,应同时分别查其二眼注视时的斜度。
应用十字画片在同视机上可以准确记录出旋转性斜视患者的旋转斜度,大部分旋转性斜视患者,存在明显的自觉症状,眼球运动却没有明显异常,应用一般的检查方法无阳性发现,而被忽略,应用十字画片,在同视机上可以准确地检查出旋转斜视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18、A现象是指上下各转25°,上方的斜视度与下方的斜视度相差超过10△。 V现象是指上下各转25°,上方的斜视度与下方的斜视度相差超过15△。
一般情况下,应以三棱镜加遮盖所测三棱镜度数为依据,由于同视机检查属于特定环境的检查,受辐辏的影响,内斜视所测结果往往偏大,外斜视所测结果往往偏小,但同视机使用方便.
19、测定Kappa角,插入特殊画片,画片上有一排水平方格,格内填有一排字母和数字(EDCBA 012345),0位于画片的中央,当病人存在Kappa角,让病人一只眼依次注视数字或字母,直到该眼的角膜映光点准确地位于瞳孔中央为止,这时候眼睛注视的字母或数字对应的偏斜度既是Kappa角的度数。
角膜反光点位于角膜中央的鼻侧,称为正Kappa角,反之位于颞侧称为负Kappa角。临床常见为正Kappa角,若正Kappa角较大,外斜者显得斜度更大,内斜者显得斜视度较小。反采用角膜光点测量斜视度时必需考虑此值。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以后那位家长需要咨询有关斜视弱视检查的各种知识,请到眼科论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