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卫生部统计, 我国脑卒中的年发病率1997年达到200/10万,超过300万人,因脑卒中死亡者已跃居首位,存活者中约3/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
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之一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据报告,美国60岁以上的脑卒中病人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约占70%。Tegler用超声检查168例脑卒中病人,发现109例系颈动脉狭窄所致。在脑卒中发生后12小时内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超过90%的病例可发现有动脉狭窄,其中50%在颅外段颈动脉。可见,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关系密切。
颈动脉狭窄的无创检查
颈动脉狭窄的确诊多年来有赖于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迄今仍是“金标准”。但DSA毕竟有一定创伤,且偶可出现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脱落、动脉痉挛等并发症,因此,近年来无创检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有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CT血管造影(CTA)。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的Spence(1951)即首先开展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953年DeBakey为颈内动脉完全闭塞者行内膜切除而成功地重建了血流。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1991年北美有症状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协作组(NASCET)和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协作组(ECST)等多中心大规模的随机试验结果公布以后,动脉内膜切除方法的地位已毋庸置疑,美国的年手术量高达10万例。我国的颈动脉内膜切除开展得较晚,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囿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东方人颅外段颈动脉病变少见。这种观念显然缺乏依据,难免偏颇。所幸我国神经内外科界已经重视这一问题,国家已将之列入“九五”和“十五”重点攻关项目。
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手术指征取决于病人的临床表现和病变特征。对病变特征,以往多注意粥样硬化所致的动脉狭窄程度,近年来则愈来愈强调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许多资料表明,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薄或破裂、溃疡形成、斑块内脂质成分较多或出血)较之稳定斑块容易产生症状。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对TIA(暂时性缺血发作)病人而言:
1、凡多次发作,且证实有相应的颈动脉狭窄;
2、虽为单次发作,但颈动脉狭窄≥70%;
3、影像学检查证实斑块不稳定;
4、内科治疗无效者,均应考虑手术。
TIA发作频繁,颈动脉高度狭窄(>90%)或有血栓形成,先前存在的颈部杂音突然消失者,应尽早甚至急诊手术。除TIA以外,已经发生卒中的病人,如果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狭窄,也应考虑手术。因为研究表明,颅外颈动脉病变所致的缺血性卒中,年复发率为5%~20%,5年达到50%,如果首次卒中后采用内膜切除治疗,可使年复发率降至2%。当然,动脉内膜切除的目的不仅是改善已有功能障碍,更是防止再次卒中,手术时机亦应因人而异。至于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是否手术,尚有争议。多数学者主张,若狭窄>70%,或斑块不稳定,即使暂无症状,亦应考虑手术。
颈动脉内膜切除的术中监测技术亦有许多进展,包括血管完整性监测(残余压测定,局部脑血流量测定,经颅多普勒超声和术中OPG等)和脑功能监测(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和近红外线光谱分析等)两大类,目前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脑电图、诱发电位和经颅多普勒超声。关于术中分流,虽然既有常规分流者,亦有从不采用者,但多数学者认为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术中监测结果而定。
近年来,部分学者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又开始推崇颈丛阻滞麻醉(“第三代现象”)。他们认为,在需行内膜切除的病人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病等患者的比例明显增高,对这些“脆弱”的病人施行手术,自然是侵袭性愈小愈好。然而在全麻下手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过多的监测对内环境的影响可能超过内膜切除术本身,局麻的侵袭性则较小。而且,对脑缺血而言,清醒的病人就是一个比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更敏感的监测系统。提倡用局麻的一些学者认为心脏病人在局麻下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比较安全,但引起病人的心动过速和高血压会增加心肌需氧量,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还是采用全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