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方法:总结1993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9例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扫描以及手术治疗结果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并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3例患者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6例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开颅手术切除;全切除3例、近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报告为星形细胞瘤Ⅰ~Ⅱ级6例,Ⅱ~Ⅲ级3例。7例手术后放射治疗。结论:该病以儿童及年轻患者多见,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障碍和内分泌改变为主。CT和MRI扫描可协助诊断。仅累及视神经的胶质瘤多数呈低度恶性,应尽可能在显微手术下全切除;同时侵犯视交叉的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效果不佳。放疗对防止肿瘤复发有一定效果。
视神经在解剖上并不是真正的颅神经,而是脑白质向眶内的延伸。视神经胶质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4%,眶内肿瘤的6%。本病多见于年轻患者,病史较长,多以视力视野改变为主。1993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共收治9例该类肿瘤患者,占同期收住患者的0.8%。本文就本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男4例,女5例;年龄8-26岁,平均15.6岁。临床表现:以视力下降、视野改变者7例,伴有额、颞部头痛者3例,内分泌紊乱者2例,1例出现肥胖、嗜睡。影像学检查:3例患者X线片显示视神经孔扩大。CT表现均为软组织密度,视神经梭型增粗,边缘光滑清楚,部分病例偶见钙化;1例肿瘤中心可见小低密度区,为肿瘤坏死改变。MRI扫描肿瘤T1 加权像为中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为中等或高信号,强化明显。肿瘤位置:3例肿瘤累及鞍内垂体窝,病变大小在0.8-2.0cm不等;眶尖及视神经孔受累者3例;5例肿瘤同时累及视交叉,表现为鞍区占位性病变。
手术方法 3例MRI片局限在鞍内的肿瘤术前拟诊为垂体瘤行经鼻-蝶窦入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质地较韧,需电凝结合刀片切割方使肿瘤近全切除;6例肿瘤主体部分在鞍上者行翼点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术中见肿瘤多呈灰白色或淡粉色,外观为圆形、椭圆或梭形,包膜完整,与受累的视神经无明显界限。3例肿瘤仅累及一侧视神经者做肿瘤全切除,3例除视神经受累外视交叉同时受累,病变处视神经变宽、增粗明显,血供较丰富,1例近全切除,2例做肿瘤部分切除。
病理学检查 病理报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3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两者混合型4例。电镜下观察肿瘤几乎完全由星形胶质细胞构成,核周胞质和突起均充满紧密的胶质丝。
结果与预后
经鼻-蝶窦入路切除的3例肿瘤大部分切除,6例翼点入路者大部分切除3例,近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2例。手术后视力改善者2例,无变化者6例,加重1例。手术后7例患者行放射治疗,治疗剂量30-40GY。6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年至13年,4例未见肿瘤明显复发,2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
讨论
视神经是脑白质的延伸,分为颅内段和眶内段。视神经胶质瘤约占颅内胶质瘤的1%―4%。眶内段多发于儿童及年轻患者,可表现为视力下降、单眼前突、视神经乳头水肿或视神经萎缩或视野、瞳孔改变等[1,2.3]。本文就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讨论如下:
发病年龄与性别:Jones报告本病的发病高峰为2-6岁,90%在20岁以内。Francis报告17例,男性9例,女性8例。范涛等报告13例,均为青少年。我科收治的9例患者中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15.6岁,可见该肿瘤好发于儿童及年轻患者,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是最常见和主要的首发症状。因肿瘤发生在视神经的胶质部分,故可直接破坏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肿瘤增大时在视神经上形成球型或梭型扩大。如向眶内发展可使眼球前突,向颅内发展则可累及视交叉并压迫下丘脑和垂体柄出现内分泌紊乱[1,2.3]。另有学者报告视神经胶质瘤有9%-50%伴有视神经纤维瘤病[4]。
影像学检查:颅内段视神经胶质瘤因病变位于鞍区,易和垂体瘤、脑膜瘤、颅咽管瘤混淆。X线片可见视神经孔扩大。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视神经呈梭型增粗,边缘光滑清楚,偶见钙化;有时可见肿瘤中心小的低密度区,为肿瘤坏死改变。MRI扫描肿瘤T1 加权像为中等或略低信号,T2加权为中等或高信号,强化明显。MRI扫描对明确肿瘤大小和位置有重要参考价值[2]。
鉴别诊断:视神经胶质瘤需与垂体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相鉴别。鞍区相似大小的垂体瘤内分泌症状出现较早,视力、视野改变发生较晚,无颅内压增高,蝶鞍可扩大。颅咽管瘤的发病年龄较轻,多有生长发育障碍,肿瘤常有钙化或囊变。鞍结节脑膜瘤一般发病较晚,多为成年人,有双颞侧偏盲,X线上鞍结节不骨质有增生和破坏,一般无内分泌症状,蝶鞍正常。
病理学检查:视神经是脑白质向眶内的延伸,因此胶质瘤可起源于视神经的胶质细胞。据本组患者和文献检索发现,单纯累及视神经的胶质瘤的病理类型多为星形细胞性肿瘤,部分为少肢胶质细胞肿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