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患者反复出现烧心反酸, 严重者也可以出现反食。还有一个症状就是胸骨后和心窝部隐隐疼痛,这种疼痛有时候放射到后背,有时候放射到左肩甚至于颈根部。发作起来和心绞痛很相似,叫做食管源性胸痛。长时间胃食管反流的患者还可以感觉到咽部疼痛、紧缩或有异物感。也可以出现咳嗽或哮喘久治不愈。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必须治疗吗?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必须予以重视,尤其食道粘膜已经损伤者。食道粘膜出现明显的溃疡、糜烂,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食道的斑痕挛缩,引起食道狭窄,继续发展下去还会产生一些特殊的食道粘膜病理改变,最终可能形成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还可以引起全身的疾病,如长期哮喘、吸入性肺炎、肺脓肿,最终会导致肺的纤维化。在循环方面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的痉挛可以加重心脏供血不良。还可以引起慢性咽喉炎、鼻窦炎甚至会引起中耳炎。
还可引起牙周疾病,咽炎,鼻窦炎等。
如何诊断胃食管反流性疾病
诊断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典型的症状是基础,其次是可以对食管的功能进行检查,如食道24小时PH值测定、食道下段括约肌压力测定,对食道的酸碱度及食道下段括约肌的压力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检测,诊断意义较大,另外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看到食道粘膜损伤的情况,也可以间接判断反流程度。
诊断的标准:
1、有明显的反流症状,反酸、反食、反胃、嗳气等,多在餐后明显或加重,平卧或躯体前屈时易出现。反酸常伴烧心,是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症状。
2、胃镜下可能有反酸性食管炎表现。内镜检查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一般分为5级,诊断分级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准确判断。
3、食管过度酸反流的证据:食道24小时PH值测定提示过度酸反流。
诊断的确定需检查肝功、肝胆胰脾彩超,心电图,血尿便常规,以除外胃食管反流以外的疾病。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有哪些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方法很多,但是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科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药物控制。二是外科或内镜下手术。
所谓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常喝浓茶、咖啡、碳酸饮料或喜食辛辣油炸烧烤食物,夜间睡眠太迟,餐后马上就卧床休息、吃得太饱等。肥胖、便秘及造成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也可加重反流。纠正不良习惯,就是要改变以上生活方式,生活要有规律,清淡饮食,适当运动,减轻体重,睡前尽量不要进食等。
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针对反酸烧心胸痛等症状及食道粘膜损伤可以进行药物治疗。对于顽固性反流及食道溃疡糜烂伴有狭窄或癌变倾向者也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中医眼中的胃食管反流疾病
中医学属于“吞酸”、“吐酸”、“胸痹”、“噎膈”等范畴,中医对胃食管反流早有认识,认为其病是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脾胃虚弱等。饮食不节可直接伤及食管与胃,并可助热化火,化燥伤津,食管失于濡养,若嗜食肥甘厚味可助湿生热,湿热蕴结,痰结气阻,食道不利,胃气不降,甚则上逆而发生本病。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1、肝胃不和型:证见胸脘灼热或灼痛,胸闷反酸,吞咽不顺,苔薄、脉弦。
2、痰湿郁阻型:证见胸闷泛恶,肢体困重,心悸头晕,苔腻,脉滑等。
3、胃虚气逆型:证见胸闷、胸痛,吞咽不顺,嗳气吐酸,纳呆少食,面色苍白,乏力,舌淡,脉弱。
4、东汉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有“梅核气”的记载,并提出采用半夏厚朴汤治疗,其疗效可靠,一直沿用至今。
中医认为本病多与肝气郁结,肝胃不和有关,中医在强调辨证施治的同时,在治疗上不仅要求患者移情易性,放松心情,药物多采用疏肝和胃降逆的药物,也可以同时配合针灸治疗。除了用药物治疗外,应避免精神刺激还要注意平日的饮食。避免进食过快,进食勿过饱以免使胃内压力升高,晚餐勿过晚,最好在睡前2~3小时内不再进食,摒弃晚上吃夜宵的习惯。尽量少吃肥腻酸性食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过冷、过热饮食,不喝含咖啡因成分的饮料,如咖啡、茶叶等。
饭后不要马上卧床或弯腰,也不要马上开始剧烈的运动。另外,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睡眠时上身就会抬高10~15度,可减少食管返流减轻烧心症状,但不能靠垫高枕头来抬高头部,因垫高枕头无法来抬高整个上身。如果经常有严重的烧心或烧心持续存在的话,去医院详细检查及时治疗才是上策而且越早越好,看看是否是这个胃食管反流,或者有什么其他隐形病灶存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