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14日,就进入“三伏”天了。这一年中最热的三十天,虽因酷热不招人喜欢,但是对容易反复感冒、尤其是秋冬季易发慢性咳嗽、哮喘等呼吸病的人来说,这三十天可是“冬病夏治”治疗的黄金时间。
老病号:这个冬天很太平
前段时间,近四百名“冬病”患者在我科医生电话回访中说:这个冬天平稳度过。去年夏天,他们接受了“冬病夏治”穴位敷贴的治疗。
这四百名患者都曾烦恼于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的反复发作。每到冬天,这些与“寒”字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疾病就纷纷跳出作恶,而到夏天它们又往往偃息隐匿。60多岁的老王是受益者中的一位。老王患慢性支气管炎十几年了,每逢冬季,甚至还未等冬天来临,在秋末就开始不断咳嗽,这一咳就是好几个月,一直要到来年春暖花开。这几年几乎每年冬天老王都得到医院里住上十天半个月,既费神又费钱。在我的的建议下,前年夏天开始了药物敷贴疗法。他说,敷贴后这两个冬天都过得很太平,即使偶感风寒,也没有严重到非要住院的程度。
盛夏:打响冬季保卫战
机器运转需要动力,脏腑功能的运转同样需要动力,这个动力就是“阳气”。同时,阳气也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所以又称“卫阳”。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人体的“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春夏是阳长阴消的阶段,而冬季阳气则降为底点,因此,冬天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而一旦寒邪积久不散就会伤及阳气,导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冬病”的反复发作。春夏季节尤其是三伏天,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气血充沛,经络通畅,充分利用自然气候这一有利时机治疗某些寒性疾病,能最大程度地驱风祛寒,祛除体内沉痼,同时为相对虚少的脏腑“阳气”温阳点火再加把力,从而调整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并为秋冬储备阳气,预防或减轻旧病的发做,这就是中医“天人合一”、“春夏养阳”、“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在冬病发作缓解的夏天,通过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或减轻秋冬季旧病复发,因此冬病夏治有其便捷、价廉、作用大的特点,就好比四两拨千斤,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穴位敷贴疗法是冬病夏治的主要方法之一。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此时天上阳气与地下火邪相互交济,人体的阳气也随之生发,气血循环旺盛、毛孔张开,为药物吸收恢复人体阳气之最佳时机,此时在人体的相关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使药物沿俞穴→经络→脏腑途径渗透并放大药效,从而激活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抗抵力,用以预防和治疗反复感冒、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的反复发作。
三伏贴:起居有宜忌
“冬病夏治”三伏药贴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注意事项,也有禁忌证。阴虚火旺性疾病、孕妇或年老体弱者、皮肤过敏、皮肤有疥疖疱和破损者、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疾病发作期 (如正发烧、咳喘等)的患者,以及经常反复咳黄脓痰或咯血,及其他出血症患者不宜采用。贴敷当天注意避免直接吹电风扇、空调;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炸、海鲜、虾、牛羊狗肉等食物及冷饮;贴敷后5小时后方可以温水洗澡。
贴敷的药物多为辛香走窜通络之物,贴后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疱,这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发挥作用药效。如果疱小,涂些酒精,以防皮肤感染即可。如果疱大需用消毒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