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症状之一,是指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条件下而感到的疼痛,又称为自发痛,常表现为针刺样痛,电击样痛,火烧样痛,触碰痛,麻痹感等。疼痛常沿神经走向分布,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以是持续存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神经痛可按病因分类:病因不明者称为原发性神经痛,病因明确者称继发性(或症状性)神经痛;疼痛还可按部位分类:中枢性神经痛、周围性神经痛。
一、中枢性神经痛
包括:脊髓痛、丘脑痛(以脑血管病、肿瘤多见)、脑桥延髓痛(见于脑血管病、肿瘤、多发性硬化等)、大脑皮质痛(见于肿瘤、血管病等)。其中脊髓痛还分后角痛(多见于外伤、肿瘤、脊髓空洞症等)、脊髓后索性痛(见于多发性硬化、脊髓结核等)、脊髓丘脑束痛(多见于脊髓空洞症)三种。
案例1:患者李××,女,63岁,因“右侧C-P角血管型脑膜瘤合并Chiari’s畸形、颈髓空洞术后3月余”入院。主要问题:左侧季肋部烧灼样剧痛,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脑脊液切口漏。对该病人采用中药(半夏、茯苓、白术、白芍、延胡素、天麻、鸡血藤、伸筋草、炙甘草等)治疗2周后,疼痛好转30%,已能耐受疼痛而出院。
案例2:患者陆××,女,69岁,2013年4月因右基底节脑出血在当地医院手术,术后逐渐恢复,但左侧肢体存在活动不利,并且逐渐出现明显疼痛,不能触碰,导致日常活动及睡眠均受到很大影响。患者较为烦躁,精神症状明显,家属苦不堪言。考虑该患者为脑出血所致肩手综合征,约有12.5-70%的脑中风患者在恢复期发生肩手综合征,其特征是患侧肩痛,运动受限(被动活动患肩时尤为剧烈),患侧手痛(屈曲患侧手指可引起或加重疼痛),手浮肿,皮温上升,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形。治疗上西医主要是短期服用少量的类固醇药物缓解疼痛,无法进一步改善症状,总体疗效较差。中医认为该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在“本”为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虚血少,在“标”为气滞血瘀、脉道不利所致的营卫失调,属气虚血瘀、络阻不通之证。治则主要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原则,且注重标本兼治。药物选用当归、鸡血藤、玉竹、伸筋草、桑枝、牛膝、延胡素、全蝎、蜈蚣、白芍、炙甘草等。另加针灸,取肩前、肩后、肩k、臂、曲池、曲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位。疗效:头几天并没有看出有什么效果,陆老太依旧烦躁不已,吵得同病房的病友夜间都无法入睡。为此陆老太还被迫更换了病房。7天过去,陆老太左臂的疼痛日渐减轻,同室的病友都能感觉到她的呻吟声一天比一天少了。第10天老太的疼痛明显减轻,左胳膊日常触碰没问题了,僵硬的关节也可以松动了,并且能够正常入睡了。第14天陆老太本人看到医护人员能开心地主动打招呼了。第15天顺利出院。
二、周围性神经痛
1、枕大神经痛
定义:枕大神经分布范围内(后枕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也可在持续疼痛基础上阵发性加剧。
病因:神经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疟疾、风湿病、糖尿病、甲状腺病,酒精、铅中毒,枕颈部外伤,颈椎病、类风湿性脊椎炎或转移癌,颅底凹入症、枕大孔狭窄、寰枕融合、寰枢脱位、上颈椎椎体分隔不全、小脑扁桃体下疝,椎管内肿瘤、枕大孔区肿瘤、粘连性脊髓蛛网膜炎、脊髓空洞症,枕下关节韧带损伤、寰椎前后弓骨折,寰枢椎半脱位、颈肌损伤等。
临床表现:一侧或两侧后枕部或兼含项部的针刺样、刀割样或烧灼样疼痛,痛时病人不敢转头,头颈部有时处于伸直状态。查体:大神经出口处有压痛、枕大神经分布区(C2-3)即耳项线以下至发际处痛觉过敏或减退。
治疗:中药,局部封闭。
2、肋间神经痛
定义: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发生的经常性疼痛,并有发作性加剧。
病因: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继发性者多与病毒感染、毒素刺激、机械损伤及异物压迫等有关,可由感染性和中毒性神经根炎、胸膜炎、慢性肺炎、主动脉瘤、二尖瓣狭窄、胸腔器官病变、胸椎结核、肿瘤、强直性脊柱炎、脊髓肿瘤、脊髓炎症、肋骨瘤、肋骨骨折、骨痂、带状疱疹等引起。
临床表现:疼痛多发于一侧的一支神经,其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并沿肋间神经分布。发病时,疼痛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疼痛呈刺痛或烧灼样痛。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加重。因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患者可见到在疼痛区域内的皮肤损害,有成堆的簇状疹,皮疹间皮肤正常,严重时可有渗出或红肿。多数带状疱疹病人经过治疗可以恢复,但有部分病人在疱疹愈合后受损皮肤区域出现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称之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治疗:针对病因选择治疗方案。
3、坐骨神经痛
定义:坐骨神经是人体内最大的一支周围神经。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然后沿大腿后面下行到足。在坐骨神经经过的部位出现疼痛,疼痛发作可沿臀部、股骨后侧、小腿外侧、足背等放射,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下肢肌力减退、跟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坐骨神经被牵拉时疼痛加剧,因此病人的患侧下肢常呈屈曲状态,以减轻疼痛。
病因:最常见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他如脊柱结核、蛛网膜炎,椎内转移癌等。另外,骶骼关节炎以及骨盆腔内肿瘤压迫神经也可引起坐骨神经痛。
治疗:可用B族维生素、舒筋活血的中药,以及针灸、理疗等方法治疗,必要时可手术。
4、三叉神经痛
定义: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有时也被称为“脸痛”,容易与牙痛混淆。
病因:常见于炎性浸润、动脉粥样硬化压迫以及桥小脑角肿瘤、鼻咽癌、三叉神经节肿瘤、脊索瘤、多发性硬化等。
发病特点:疼痛发作前常无预兆,为骤然发生的闪电样、短暂而剧烈的疼痛。患者常描述为烧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跳痛。发作时患者常以手掌或毛巾紧按患侧面部或用力搓揉痛侧颜面以期减轻疼痛。由于经常揉搓,颜面部皮肤变粗糙,有时可有眉毛脱落。有时发作时不断做咀嚼动作,严重者常伴有面部肌肉呈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一侧,又称为“痛性抽搐”。有时伴有面部发红、皮肤温度增高、眼睛结膜充血、流泪、唾液分泌增多、鼻粘膜充血、流涕等症状,有的患者甚至痛得在床上打滚。疼痛每次发作时间可由数秒钟到数分钟后骤然停止,间歇期间如正常人,少数可仍有烧灼感。一般夜间发作较轻或停止,但严重者亦可通宵频繁发作不能成眠或睡后痛醒。疼痛大多逐渐加重,发作次数渐频繁,甚至数分钟发作一次以致终日不止。病程可周期性发作,每次发作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缓解期可由数天或数年不定。发作周期似与气候有关,春季与冬季较易发病。疼痛可因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而诱发。患者往往不敢刷牙、吃饭,甚至喝水、说话都会触发三叉神经痛发作,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痛”。
治疗:
1、西医:常用药物是神经营养药物、卡马西平或加巴喷丁,药物治疗无效的话还可手术治疗,常用手术为射频毁损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微血管减压术优点:止痛效果明显、非破坏性、副损伤少、极低复发率,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但该手术可出现不少并发症:脑干梗死、同侧听力下降或消失、面瘫、面部麻木、小脑挫伤、颅内出血,脑脊液漏及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其发生率在3.1-13.3%,病死率在0.1-1%。虽然该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但非致命,故患者及家属对手术的疗效及安全性均有很高的要求,对于术后并发症则难以接受,所以很多患者害怕手术、排斥手术、拒绝手术。
2、在中医学中该病属“偏头痛”、“头风”、“面痛”等病证范畴。病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手足三阳脉均会于此,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外邪、内伤或内外合邪,使脏腑功能失调,经络痹阻,气血逆乱上犯于头面而痛。病因:主要在于风邪和淤血。风邪致使血气闭郁,经络痹阻,不通则痛。治则:祛风化瘀通络。
案例3:患者韦××,女,81岁,3年前因右侧面部三叉神经痛在上海某医院行射频毁损术,术后2年疼痛消失,随后疼痛再次出现,并且进行性加重,进食困难,服用西药卡马西平等无效,患者不愿手术,要求中药治疗,服中药1周后,疼痛减轻,已能正常说话、进食,再服1周后,疼痛进一步减轻,精神佳,说话、进食均自如,再续服数周后疼痛明显好转,生活如常,停用中药,只服少量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维持疗效。
案例4:孟××,男,76岁,右侧面部三叉神经痛30余年,痛得不敢讲话,长期服用卡马西平,无显效,因高龄不愿开颅手术,服中药5天,疼痛开始缓解,12天后疼痛缓解70%,续服中药7天后疼痛缓解80%,已能正常说话、进食,喝水仍有少许疼痛,再服1个多月后疼痛完全消失,予停中药,继续服用卡马西平2月余,疼痛一直未再出现,停用卡马西平,疼痛也未复发。
三叉神经痛患者注意事项: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冲动、生气、抑郁寡欢。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动作轻慢,尽可能避免一切诱发疼痛的因素,如洗脸、刷牙等,尽量避免刺激扳机点。寒冷天注意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进食较软的食物,因咀嚼诱发疼痛的患者,则要进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刺激性食物、海鲜产品以及热性食物等。坚持治疗,不要随意停药,以求根治。
三、头痛
1、发生机制:
(1)脑膜受刺激或牵拉,具有痛觉的脑神经(V.IX.X)和颈神经受刺激或挤压、牵拉;
(2)血管因素:各种原因所致颅内外血管的收缩、扩张及血管受牵引或伸展;
(3)头颈部肌肉的收缩;
(4)五官和颈椎病变引起的头面痛;
(5)生化因素和内分泌紊乱;
(6)神经功能紊乱。
2、头痛常见病因:
(1)全身性疾病:急性感染、心血管疾病、中毒等。
(2)颅外病变:颅骨疾病(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及枕大神经痛)、眼耳鼻和牙病所致的头痛。
(3)颅内病变:感染(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寄生虫病)、颅脑外伤(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其他(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头痛型癫痫)。
(4)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及癔病性头痛。
3、头痛伴随症状
(1)伴剧烈呕吐:颅内压增高;
(2)伴眩晕:小脑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伴发热:全身感染性疾病或颅内感染;
(4)慢性进行性头痛伴精神症状:颅内肿瘤;
(5)慢性头痛突然加剧伴意识障碍:脑疝;
(6)伴视力障碍:青光眼或脑瘤;
(7)伴脑膜刺激症:脑膜炎;
(8)伴癫痫发作:脑血管畸形、脑内寄生虫病或肿瘤;
(9)伴神经功能紊乱:神经功能性头痛。
4、顽固性头痛需要警惕脑瘤
中医古籍中无脑瘤的记载,“头痛”、“真头痛”、“头风”等疾病中提到了一些与之类似的症状。例如,《灵枢?厥病篇》: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中藏经》: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
脑瘤的中医病因病机:若外感六淫之邪,机体的气血阴阳失于平衡,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致气血郁结于脑内,日久成积若忧恚郁怒,则气机运行失畅,无以行血而致瘀血阻滞因气滞津停、聚湿成痰;气郁日久化火,灼津成痰,痰瘀交阻,积于清窍。
脑瘤的治疗:西医是手术+放疗+化疗;中医是中药+针灸+艾灸+拔火罐等。例如,患者徐××,男,58岁,左枕星形细胞瘤Ⅱ级术后,服中药1年后瘤灶明显缩小。
中西医结合有更好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对于手术患者,手术后长期服用扶正培本中药,有望改善术后并发症,防治或延缓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对于放化疗患者,中药能够减轻放化疗带来不良反应,提高疗效。对于不适宜手术、放化疗的患者:中医按照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熄风、软坚散结等原则进行辩证论治,往往可以达到减轻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甚至还有可能缩小瘤体。
小结:神经痛多种多样,临床上需注意辨别;中西医结合治疗神经痛有明显优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