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患者对干扰素治疗抱有较高的期待,但却没有遵循规范的治疗,例如不是在最佳时机接受治疗,治疗剂量不足,随意停药,不定期监测、不及时修正治疗方案等。以上种种使干扰素的疗效大打折扣,容易让患者产生沮丧情绪。如何提高干扰素的疗效,让治疗得偿所愿呢?
为干扰素治疗树立合理的目标
表面抗原清除是目前抗病毒治疗最好的结果,干扰素治疗表面抗原清除率较高,不过毕竟人数有限。对多数人而言,干扰素治疗更为实际的治疗结果是通过有限疗程实现安全停药。2015年更新的亚太肝病学会指南明确指出,长效干扰素治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机会最大,当以停药后持久应答为治疗目标时,长效干扰素较核苷类治疗更为适合。
在合适时机开始治疗
诸多研究结果显示,慢乙肝患者治疗前的病毒学与ALT水平是干扰素疗效的重要预测因素,治疗前高转氨酶和低病毒量的患者疗效更好,停药后应答较为持久。例如一项大规模的派罗欣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ALT 5-10倍检测上限,HBV DNA<7 log 拷贝/ml的患者,接受长效干扰素 α-2a治疗48周停药后24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超过60%,而这类患
从容应对不良反应,坚持完成治疗
干扰素治疗虽然有较多的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应大都比较明确,相对于疾病对健康的危害较小,同时有效的处理也能减轻这些不良反应。例如,多数患者在开始治疗时会有感冒样的反应,可预先服用解热镇痛药缓解症状。治疗期间感觉疲乏、食欲降低,继续治疗1-2周后可较好耐受,一般不影响上班、上学。部分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这通常发生在治疗的前2-3个月,一般不会很严重,也不需要药物治疗,在干扰素治疗结束后很快可以恢复。
个体化治疗改进干扰素疗效
每个人的病情不同,接受干扰素的反应也不同,个体化的治疗,即根据每个人对干扰素的应答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提高干扰素的疗效。
根据目前的研究,干扰素治疗期间表面抗原的变化能预测疗效。在临床应用中,注意规律的随访,定期检查表面抗原定量改变,根据这一指标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提高疗效。例如,对于治疗后表面抗原定量下降比较迅速的患者,预期疗效较好,患者通过1年的治疗实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几率较高;如果治疗后表面抗原下降不明显,则提示患者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提高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