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治疗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或抑制其亢进的作用,就这些作用的本质来看,是属于“补”和“泻”的范畴。
推拿补泻的方法:
一、轻重补泻法:补法是较轻刺激的推拿手法,手法柔和、轻快、时间较长,可活跃兴奋脏器生理机能;泻法是重刺激的推拿手法,用力由轻入重,时间较短,可抑制脏器的生理机能。例如,脾胃虚弱,在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进行较长时间的节律性刺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胃肠痉挛则在背部相应腧穴或胃脘部,用点、按等较强烈的手法作较短时间的刺激,痉挛即可缓解。
二、左右旋转补泻法:推拿治疗时,以中指、食指、拇指或用大鱼际按摩某一部位,顺时针旋转(向右旋转)为泻法,逆时针旋转(向左旋转)为补法。关于推拿的旋转补法,诸书记载不一,多用于小儿推拿。明代《小儿按摩经》说:“掐脾土,曲指左旋为补,直推为泻”。《幼科推拿秘诀》“左转补兮,右转泻”。如成人推拿中的摩腹,顺时针方向有明显的通便作用;若手法为逆时针操作,则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增强,起到健脾和胃的作用。
三、迎随补泻法:《灵枢、九针十二源篇》对迎随补泻有具体的说明,如“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临床推拿时,需通而补者,应顺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推拿。如在患病有关的经脉下段,顺着经脉方向,在穴位上进行长时间缓慢柔和的手法推拿,或顺其经脉方向施以推法、揉法,以使气血通畅,使虚衰的组织器官恢复正常的机能活动。这就是随其气去而济之的手法,是一种补虚的手法。需行而泻之者,应逆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推拿,如在与患病有关的经脉上段,逆着经脉的方向,在经穴上进行短时间的重手法推拿,或逆其经脉方向施以重力推法,或用压法、掐法等,操作时要逆着经脉的方向走动,借使方盛的病势在经脉上恢复平衡,这就是逆其气至而夺之的手法,是一种泻实的手法。
如周于蕃在“推肚脐”一节中曾说:“推肚脐,须熬汤往小腹下推,则泻,由小腹往肚脐上推,则补”。因为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交手三阴经,任脉亦由下而上行之,往小腹下推是逆其经脉循行的方向,故为泻法;往上推则是顺其经脉循行的方向,故为补法。
四、平补平泻法:推拿时,在某一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作逆时针和顺时针交替旋转揉摩,或手法往返经脉(穴位)上操作,为平补平泻法,能活血调气通经络。如躯干、四肢推拿时,需通行经络者,应先顺经推,或顺经按摩。稍停、再逆经推,或逆经按摩,这种往返推送的推拿方法、即为平补平泻手法。推拿治疗虽无直接补、泻物质进入体内,但依靠手法在体表一定部位的刺激,可起到促进机体功能或抑制其亢进的作用,就这些作用的本质来看,是属于“补”和“泻”的范畴。
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对待(因地、因时、因人治宜)。处理推拿手法补泻具有相对性,要提高推拿疗效,须在补泻“绝对原则”基础上,灵活运用相对原则,从而推动推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