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I型骨质疏松症、II型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三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某些疾病、药物和其他原因造成的骨质疏松或并发骨折。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之一,其严重后果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这是由于骨强度下降,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部位为椎体、髋部和腕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大大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是一种具有明确的病理生理、社会心理和经济后果的健康问题。。
本病的病因不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占20%~30%。本病发病率在各国家、各人种间存在很大差异。白种人多见,黑人患病少见,且多见于一个家族。
在年龄和骨密度之外,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以下内容:
1、不可控因素:成年期骨折史、一级亲属骨折、人种、痴呆、虚弱和制动状态。
2、可控因素:低体重、吸烟、过度饮酒、咖啡及碳酸饮料等、闭经史、过早绝经、体力活动缺乏、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有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应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而影响男性骨质疏松的因素有:年龄增加、低体重、饮酒、吸烟、摄入咖啡、糖皮质激素使用、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消化道溃疡病史、慢性肺病史、类风湿关节炎病史、50岁后骨折史、20岁后的身高减少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常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往往在骨折发生后经X线或骨密度检查时才发现已有骨质疏松改变。
1、疼痛:患者可有腰背酸痛或周身酸痛,负荷增加时疼痛加重或活动受限,严重时翻身、起坐及行走有困难。
2、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有身高缩短和驼背。椎体压缩性骨折会导致胸廓畸形,腹部受压,影响心肺功能等。
3、骨折:轻度外伤或日常活动后发生骨折为脆性骨折。发生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胸、腰椎、髋部,桡、尺骨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亦可发生骨折。发生过一次脆性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