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常见多发病之一,它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的三大特点。近年来由于医学的发展,对卒中诊断和治疗的进步,卒中死亡率逐渐降低,但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和工作。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70%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包括: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吞咽困难、日常生活能力丧失等。既给病人造成痛苦,又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根据脑卒中“疾病与障碍共存”的特点,应强调“治疗与康复并进”。本文提示,对脑卒中病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可提高其运动功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为患者回归家庭及回归社会创造了条件。 连云港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王利
一、偏瘫的恢复过程
1、中枢性瘫痪的特点
脑卒中所致的偏瘫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瘫痪,即中枢性瘫痪,所涉及的不是一块或几块肌肉麻痹,而是一组肌群或整个肢体的瘫痪,恢复时先出现联合反应,由随意运动诱发的共同运动,随之出现分离运动以及协调运动等,因此,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是质的变化。中枢性瘫痪是因中枢神经系统破坏,大脑对低级中枢的调节失控制,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的结果。在偏瘫恢复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弛缓、痉挛、异常的运动模式,正常姿势反应及运动控制丧失等。因此,中枢性瘫痪非肌力的丧失,不宜用肌力的大小评价运动功能的好坏。
2、偏瘫恢复过程中的异常运动
脑卒中后偏瘫时,由大脑皮层支配的高级运动机能受到抑制,而由脊髓控制的运动因大脑损伤而释放。因此,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姿势反射等异常运动。
(1)联合反应
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称为联合反应,为不随意运动,由脊髓控制,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上肢的联合反应为双侧对成性活动,下肢的联合反应内收外展为对称性活动,屈曲伸展为相反性活动。
(2)共同运动
又称协同运动,是由意志引起的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称共同运动。为部分性随意运动,有非随意运动成分,是脊髓控制的原始或低级运动,在偏瘫恢复的中期出现。
(3)姿势反射
由于体位的改变所致四肢屈肌、伸肌肌紧张按一定模式的变化称姿势反射,由脑干与脊髓水平控制,为中枢性瘫痪的特征,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随着共同运动减弱,分离运动出现,姿势反射逐渐减弱,但不能完全消失。
3、中枢性瘫痪的恢复过程
偏瘫恢复过程分为6个阶段,这也是偏瘫运动功能评定的主要方法之一。
Ⅰ弛缓期:时间短、无随意运动。
Ⅱ出现联合反应:肢体近端可有少许随意运动、出现轻度痉挛。
Ⅲ共同运动:此阶段痉挛可达高峰。
Ⅳ出现脱离共同运动的活动:近端大关节(肩、肘、髋、膝等)有较独立的屈伸活动,痉挛开始减轻。
Ⅴ分离运动:出现独立于共同运动的活动,诸关节的独立运动更加充分,痉挛明显减轻。
Ⅵ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要注意,任何中枢性瘫痪都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机能状态,只是脊髓水平的共同运动逐渐减少,高级的皮层水平的分离运动逐渐增多。若未能抓住良好时机进行康复训练或训练的方法不当,可能回强化共同运动模式,加重痉挛,并且难以纠正。
二、脑卒中的早期康复
脑卒中后瘫痪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痉挛,由于肢体痉挛产生的异常姿势,常称为痉挛性偏瘫。
1、早期康复的内容
早期康复的内容有:
(1)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2)体位变换(3)关节的被动活动(4)预防吸入性肺炎(5)床上移动训练(6)床上动作训练(7)起坐训练(8)坐位平衡训练(9)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10)移动训练等。
2、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
一般认为,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应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病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有人认为,康复应从急性期开始,只要不妨碍治疗,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越大,预后就越好。脑卒中后,只要不影响抢救,马上就可行康复治疗,保持良好肢位、体位变换(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而主动训练则应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且精神症状不再进展后48小时开始。
3、影响脑卒中预后和康复的主要因素
(一)不利因素
影响脑卒中预后和康复的不利因素有:
(1) 发病至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较长;(2) 病灶较大;(3) 以前发生过脑血管意外;
(4) 年龄较大;(5) 严重的持续性弛缓性偏瘫;(6) 严重的感觉障碍或失认症;
(7) 二便失禁;(8) 完全性失语;(9) 严重认知障碍或痴呆;(10)抑郁症状明显;
(11)以往有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心脏病;(12)缺乏家庭支持。
(二)有利因素
对卒中患者预后和康复的有利因素有:
(1) 发病至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较短;(2) 病灶较小;(3) 年轻;
(4) 轻偏瘫或纯运动性偏瘫;(5) 无感觉障碍或失认症;(6) 反射迅速恢复;
(7) 不随意运动有所恢复;(8) 能控制小便; (9) 无言语困难;
(10)认知功能完好或损害甚少;(11)无抑郁症状;(12)无明显复发性疾病;
(13)家庭支持。
4、偏瘫后各期的主要康复治疗和训练
Ⅰ-Ⅱ期:保持正确的卧位、姿势。通过对头部、健肢施加抵抗运动,诱发联合反应。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利用肢具保持手的对掌状态。尽可能使用患侧手。
Ⅱ-Ⅲ期:多做促进肌体的运动从协同运动中分离出来的运动。如:肩关节内伸展;肘关节屈曲状态下的前臂旋前;肘关节伸展状态下的旋后。促进肩、肘关节支持性和伸展性运动。
Ⅲ-Ⅳ期:在这个阶段上肢近心关节的支持性已有所改善,但是,手指因受屈曲运动模式影响伸展受限,所以,应该进一步强化上肢支持能力的同时,致力于扩大手指的伸展范围,并尽可能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患手。
Ⅳ-Ⅴ期:促进肢体各关节空间的支持性。
Ⅴ-Ⅵ期:多做以提高肢体运动的速度、准确性以及运动的耐久性的动作。例如:抓握动作训练,从抓握大的物体逐渐过度到抓握较小的、较细的、软滑的物品的练习。
5、脑卒中的康复流程
(1) 卧床期(急性期、早期)体位交换,保持良好体位,进行被动运动,起坐训练,床上运动训练和开始ADL训练。
(2) 离床期:坐位运动、平衡运动、起坐训练、言语训练、认知功能训练、ADL训练、开始作业疗法训练。
(3) 步行期:步行训练(平行杠内、跨步与二点步行与拐杖步行训练等),上下阶梯、跨栏等实际步行训练以至最后的独立步行训练。言语、认知、ADL与OT继续训练。
总之,偏瘫恢复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医护、家人、社会均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的各项功能恢复到最大程度。在此过程中不可操之过急,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产生畏难心理。同时,每当患者取得功能进步,应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新的训练项目,适当增加难度,以便获得更大进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