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泛指发生在直肠和全部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量资料证实,由于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大中城市,发病年龄多在45岁左右。男女发病率基本相同。
大肠癌发病率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15%。癌瘤位于直肠乙状结肠连接处的约占60%以上,其它分布于各部结肠。而位于直肠的癌瘤约80%以上,直肠指诊检查可以发现。临床上,指肛检查对直肠癌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大肠癌发病原因一般认为是多种致病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与大肠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1、遗传因素,约20%的大肠癌患者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其中10%为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5%~10%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而且已发现其分子遗传学基础与DNA复制错误有关,并已发现相关的错配修复基因。
2、良性肿瘤恶变,大肠多见的良性肿瘤是息肉,息肉是黏膜组织增生形成的赘生物,多呈球形。一般认为腺瘤息肉转变成癌需几年。息肉基底越宽广癌变可能越大,息肉越大的癌变率越高。
3、肠炎性疾病和慢性刺激如病变范围广泛的溃疡性结肠炎,肠黏膜反复破坏与修复,病程10年以上易发生癌变,血吸虫卵,慢性憩室炎及久治不愈的肛瘘,可诱发癌。近来有资料表明多年痔疮也可发生癌变,且癌变率较高。10年未治,癌变率达5‰。
4、环境因素,而40%~60%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营养有关。所以饮食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①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品可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
②油炸、煎烤食品、腌制品中含有致癌物,其它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可能也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
早期大肠癌可以无任何症状,随病情发展,依其病变所在部位,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如排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便次增多,粪带血及粘液,粪条变细,肛门坠、胀痛感,里急后重,便秘或腹泻及腹痛,肠梗阻症状,可以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因癌生长部位及病理类型不同,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各不相同。右半结肠癌多以贫血、腹块、腹痛、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临床表现。很少有突发便血就医,少数有便秘、便频等症状出现。左半结肠癌粪便带血、粘液、便频,引起肠梗阻的较右半结肠癌多见,可有腹痛、腹胀等症状,贫血较右半结肠癌少见。
直肠癌早期症状是排粪习惯改变,即原有规律排粪的人变成无规律性,出现便秘或便次数增多,排不尽感,便后肛门仍感不适。其后表现为粪便带血,便血及粘液,随病情发展出现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便次多,肛门坠感,里急后重。如侵犯组织可产生相关症状。直肠癌患者多有这些症状,常以“慢性菌痢”、“肠炎”而误诊。
由于大肠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加之病人对此认识不足,自我保健意识较差或讳疾忌医,就诊较晚。常以“痢疾、肠炎、痔疮”等疾病自行用药物治疗,待无效时才无奈就诊于内科或外科,而医生对大肠癌的警惕性不高或受本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思维定势影响也易造成误诊。不同病理分期的预后差异大,因此,当有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到专科医院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