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干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骨干骨折,年发生率约在6/100,000左右,髓内钉技术是目前治疗不稳定胫骨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案。研究显示,胫骨髓内钉可以达到较高的骨折愈合率,可接受的肢体轴线及较少的并发症。随着髓内钉技术的日益成熟,该技术开始被应用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如开放性胫骨骨折,近端或远端胫骨干骺端骨折等。
目前标准的胫骨髓内钉技术通常极度屈曲膝关节(120-130度),该手术方式由Kuntscher在1940年首先应用,极度屈曲膝关节进行髓内钉置入有经髌骨和髌骨旁两种手术入路。
尽管胫骨髓内钉技术目前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其仍存在挑战。传统髓内钉技术,对胫骨近端四分之一的骨折,在置钉时膝关节极度屈曲,手术过程中很难维持骨折的复位,并保持较好的胫骨对线角度;尽管目前文献报道没有具体的结论,但胫骨髓内钉术后部分患者在屈膝关节时出现持续的疼痛;膝关节屈曲置钉时,难以获得满意的透视位置,术中可能需要额外的固定或切开辅助复位固定。
膝关节半伸直位胫骨髓内钉由Tornetta等人首先应用于胫骨近端1/4骨折,随后其应用逐渐广泛。较多作者认为,膝关节半伸直位较传统手术方式有较多的优势。
术中保持膝关节半伸直位,可以为骨折复位,术中透视,胫骨轴线对位等提供更好的便利条件。目前膝关节半伸直位的手术入路较多,包括外侧或内侧膝关节切开术,髌上髓内钉插入,关节外髌旁入路等。
本文对各个手术入路方式进行总结,着重介绍入路体位,术中如何对抗骨折致畸应力,辅助复位,以及术中影像学透视方法等。
体位,患者仰卧位在可透X线的手术床上。患侧肢体下方垫长垫子,抬高患肢,保持髌骨朝向正前方,胫骨轴线和地面平行,大腿可自由移动。C臂机置于对侧,球管透视方向和胫骨垂直或平行。
总之,半伸膝位关节外胫骨髓内钉技术较屈膝胫骨髓内钉技术有较多技术上的优势:术中可以更好的控制膝关节轴线;对同侧患者的合并损伤处置更方便;术中透视的时间更少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