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暑期之后,丹毒的病人明显增多,尤以下肢丹毒多见。患者往往出现小腿局部皮肤发红、肿胀,皮肤温度升高,有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烧灼样疼痛,并可伴有全身发热。前来诊治的患者往往患有足癣,或局部皮肤出现破损,或劳累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为协助广大患者明确本病的诊治原则,现将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我们的诊治经验总结如下:
丹毒是皮肤淋巴管网的急性炎症感染,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侵袭所致。好发部位是下肢和面部。病人常先有皮肤或粘膜的某种病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发病后淋巴管网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引流区淋巴结也常累及,病变蔓延很快,全身反应较剧,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治愈后容易复发。
起病急,开始即可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病变多见于下肢,表现为片状红疹、微隆起、色鲜红、中间稍淡、境界较清楚。局部有烧灼样疼痛,病变范围向外周扩展时,中央红肿消退而转变为棕黄。有的可起水泡,附近淋巴结常肿大、有触痛,但皮肤和淋巴结少见化脓破溃。丹毒经治疗好转后,可因病变复发而导致淋巴管阻塞、淋巴淤滞。下肢丹毒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局部皮肤粗厚,肢体肿胀,甚至发展成“象皮肿”。
治疗:
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可予50%硫酸镁液湿热敷。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理论上青霉素最有效,但在实际临床治疗中,致病菌往往对青霉素耐药或不敏感,所以前来就诊的患者有很多已在外院应用青霉素,但效果不明显。我们的经验是:对病变较局限及症状较轻者,给予头孢类抗生素即可取得良好效果;若病变范围广泛或红肿热痛症状明显者,联合应用头孢类及硅诺酮类抗生素。药物需足量,并且往往需要1至2周的连续治疗,才能将症状完全控制。待患者局部及全身症状消失后,仍需口服1周抗生素,避免其复发。需同时治疗足癣等诱发因素,有利于避免复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