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七情六欲,调适得度则心情舒畅,机体则能阴平阳秘,百病不侵。反之,七情情志的变化,恐惧、忧虑、焦虑、抑郁、悲伤、激动、愤怒等,均可导致脏腑气血逆乱,功能失调而发生各种疾病。
一、理论基础
情志指喜、怒、思、悲、恐、惊、忧等情绪变化, 简称七情或五志 。正常的情志活动, 能调达脏气, 助正抗邪,“气贵舒而不贵郁, 舒则周身畅达, 郁则百脉违和”。《灵枢?口问》曰:“夫百病之所生者, 皆生于风雨寒暑, 阴阳喜怒, 饮食居处”,可见情志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情志因素可直接作用于内脏而发病, 也可导致脏腑气血失调, 亦可影响病理过程而使病情恶化。祖国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思、恐”, 而情志以脏腑气血为物质基础, 七情可直接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使气机紊乱, 脏腑功能失常, 即七情病证多从内而发, 首先引起内伤, 发病之初, 使气机紊乱, 使五脏功能紊乱, 病变进一步发展, 则致瘀血、痰火、气血津液、精髓亏损等继发病证。《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就是对七情内伤, 影响脏腑气机, 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的高度概括。情志活动分属五脏(包括脑)的生理功能, 尤其与肝的关系更为密切, 又有肝主情志之说,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 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 此功能主要关系着人体的气机调畅, 情志的异常变化最易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 从而使气机紊乱, 气血失调, 导致情志病。因此情志致病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是使气机升降失调, 导致气血逆乱。且与肝最相关。
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刺激或内源性刺激的正常反应,但如刺激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就会引起藏腑的气血紊乱,导致疾病。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引起情志刺激的因素越来越多,工作劳累紧张、人际关系处理、工作学习不顺、社会关系复杂、夫妻感情失和、经济压力较大、气候温差、家庭纠纷、居住环境、卫生环保等因素,均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导致气血失和,气机紊乱而发病。《三因极一病证论?卷之二?三因论》有日:“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伤脏腑郁发。”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作和就业的激烈竞争,知识不断的更新,使人们的思维和处事越来越复杂,忧思恼怒成为常见的情志现象。情志活动发自五脏,情志病变伤在五脏,由于心调控人的情志,肝舒畅人的情志,脾胃调衡人的情志,因此,情志病变主要损伤肝、脾、心,病机变化主要是气机紊乱。而思为脾所主,脾居中属土,为五藏六腑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故情志所伤虽先伤所藏之藏,但终必及于脾胃,影响脾之运化、胃之受纳,最终导致气血化生障碍,运行输布失常,精血耗伤,诸病由生。
二、影响疾病
1、耳鸣、耳聋
耳鸣是无外界声源刺激而主观感觉耳内有声音的一种症状,可由多种疾病或原因引起,大部分患者在安静环境下耳鸣较明显,对生活学习影响不大;严重者耳鸣呈持续性,可影响工作学习,影响情绪和睡眠,更有甚者有自杀倾向。耳聋则是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失听。
耳鸣耳聋是临床常见病,殊不知此两病与情志关系相当密切,由于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引起耳鸣耳聋的发生或加重症状的变化。
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曰:“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耳为宗脉之所聚, 《医学心悟》也说:“足厥阴肝, 足少阳胆经皆络于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之性, 耳鸣头眩”。 又肝气假肾通于耳, 如《辨证录》曰:“ 肝为肾之子, 肾气既通于耳, 则肝气未尝不可相通者, 子随母之象也”。故肝气通于耳, 若情志不畅, 肝失疏泄, 气机不畅, 或肝郁化火, 肝火上扰, 则易致耳鸣, 耳聋等, 所以为肝的情志变化在耳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如若情志变化,过度忧郁,则可使肝的疏泄失常,忧郁则致肝气郁结,久则化火生风,临床常见目眩头晕、耳鸣耳聋等耳病。肝气郁结、风痰上扰型耳鸣居多。肝胆互为表里,胆经循耳,肝脉藉胆脉通于耳。肝为将军之官,主升发疏泄,若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则致耳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说:“气逆耳聋有三,……肝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医贯?卷之五》“若怒便聋或鸣者,属胆经气实。” 故用疏肝通窍、息风化痰之法治疗肝气郁结、风痰上扰型耳鸣。
2、眩晕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如坐舟车、天旋地转为主要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也与情志所伤有关,主要所作肝脾两脏。
肝主升主动,体阴而用阳,其性刚劲,喜条达而恶抑郁,内藏相火。若遇事恼怒,暴怒伤肝,肝升太过,或所愿不遂,肝气郁结。丹溪曰:“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而化火生风,风借火势,火助风威,风火相煽,上扰清窍,头目失养而发眩晕。《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云:“木郁之发,甚则耳鸣旋转。”
头为清窍,必赖五脏六腑清阳之气滋养,而后方能耳聪目明。肝主疏泄,为一身气机之枢,喜条达而恶抑郁。朱震亨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若喜怒不节,忧思过度,冲和之令失常,木失条达之性,疏泄无权,气机为之滞塞,清阳之气不展,脑窍失荣,则眩晕之病作矣。临床症见头晕头胀,时轻时重,随情绪因素而波动,并伴见胸闷太息,胁肋胀痛,或嗳气脘痞,舌苔薄白,脉弦。《景岳全书》所云:“情志之郁, 因郁而病。”《医醇滕义》亦云:“气得疏通, 郁于何有?” 证见头晕,头胀,口苦,心烦,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大便燥结,小便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常伴见胸闷、善太息等肝气郁结症状。治当宗《内经》“木郁达之”、“结者散之”之旨,疏肝理气,开郁散结,方可选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加减。
若思虑过度而伤脾,脾失健运,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易致诸窍蒙浊而失清灵,从而引发众多耳鼻咽喉疾病的发生。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故思虑过度,不仅伤脾,而且耗伤心血,致使心血不足,神失守舍,听神、位神失主,而易发眩晕、耳鸣、耳聋等,犹如《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十二?耳病门》所日:“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虚血耗,必致耳聋耳鸣。”
以上充分说明了情绪与眩晕有着密切的关系,提示我们在诊断时注重精神因素,在躯体治疗的基础上注意调养身心,以使疾病早日痊愈。
眩晕患者, 尤其是肝阳上亢型, 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或加重病情。因此, 做好情志护理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劝说患者少生气动怒, 经常保持心情舒畅, 精神愉快, 同时也要学会自我调控, 如采用升华法、转移法等。培养豁达、开朗、宽容的性格, 有助于调节情绪。另一方面, 要取得其家属配合, 避免外来一切不良刺激, 以免七情内伤, 加重病情。
3、鼻衄
鼻衄即鼻出血,也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轻者仅涕中带血,可自止;重者出血不止,可危及生命,患者常常惊恐不巳,有时也与情志有关。多数情况下,患者情绪不稳定,惊恐、焦虑、或思虑过多,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肝气横逆,血随气涌,发为吐血衄血。《素问?气厥论》认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指因惊恐、惊吓等情志剧烈变化引起的鼻衄。《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亦记载:“岁金太过,烁气流行。肝木受邪……咳逆甚而血溢”。《医醇义?卷二》也说:“鼻衄之症,其平日肺气未伤,只因一时肝火蕴结,骤犯肺穴,火性炎上,逼血上行,故血从鼻而出。”
因惊恐或因肝郁化火,七情伤肝,肝郁气结,久郁化火,循经上逆:或暴怒伤肝,肝阳上亢,迫血妄行,皆可上逆,灼伤肺络,而见鼻血,所谓用木火刑金。治宜肝肺两清;肝郁化火,宜疏肝清火;肝阳上亢,宜潜阳摄血而从肝论治。在临床上,此证多见于高血压患者,调护宜做好患者思想工作,保障患者安静睡眠。
情志调护: 鼻出血发病急, 出血量大, 病人多有恐惧焦虑心理, 肝喜条达, 若情志过激,肝失调达, 郁结化火, 肝火上炎, 迫血妄行 ,而使鼻出血反复发作难以制止, 尤以高血压患者更甚。故对这类病人着重进行情志调护, 加强心理护理, 向病人讲解七情致病之理, 使其了解情志异常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 我们选用分析、支持、矫正、暗示等护理手段, 使他们能在情志上做自我控制, 情绪得以稳定, 舒展心胸, 以扶益正气, 平降肝火, 和畅气血, 以利止血,促进康复。
4、梅核气
本证为咽喉部有异常感觉,如有梅核气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不妨碍饮食,咽内检查无异常发现,以妇女多见。本病症状虽不重,但多数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有的甚至怀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古今医鉴》说;“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如梅核之状是也。”
梅核气最早认识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日:“胆病者,善太息,……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唾。”《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第二十二》则明言:“妇人咽中如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这首方剂成为后世医家治疗梅核气的代表方沿用至今。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收载民四七汤,以“梅核”形容本病症状:“四七汤,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也。”并指出:“男女或有咽喉间有梅核之恙者,触事勿怒,饮食勿冷。”《仁斋直指方》谓“梅核气”为“七情气郁,结成痰涎,……或塞咽喉如梅核粉絮样,咯不出,咽不下。”
祖国医学认为,咽喉是司饮食、行呼吸、主音声的器官。上连口腔鼻窍,下通肺胃肝胆,既是呼吸饮食之孔道,又是诸经络循行和交会之处,故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整体之脏腑挂络关系非常密切。现代医学也认为:咽部神经极为丰富,有迷走,舌咽、副神经颅根、颈交感神经和三叉神经等五条神经,参与支配咽喉的感觉和适动,故咽部的感觉非常灵敏。此外,全身许多器官的疾病,也可通过神经的反射和传导作用,使咽部产生异常感觉。这些病因分析与祖国医学有关咽喉学说的整体观念,完全相吻,并起相互补充作用。
笔者认为,诊治梅核气时,宜首先多方查找病源,方可避免误诊;检查病由时,应先从咽喉查起,方可避免漫无边际;必要时须借助现代医学仪器,对邻近组织或全身进行详细检查,方可得正确诊断,总之,须持关切同情态度,切勿轻率否认病人主诉,要从整体出发,兼顾多科,全面分析,方能有的放矢,兼顾表里虚实,着眼上下中外,而获临床效果。
梅核气,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厚朴汤主之。”此缘于情志不遂, 气机不畅, 气滞痰凝, 上逆于咽。患者自觉咽中有异物, 咯之不出, 吞之不下。治用半夏厚朴汤以开结化痰, 顺气降逆, 气机得调, 则气开痰涎自散。
5、情志
临床所见患者突发失音,而局部检查咽喉部均无明显异常,仅为发音困难呈气息音。其发病其实多与情绪变化有关,多见于情志不舒,生气或大悲大戚之后。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杂病谟?声喑》所日:“忧思积虑久而致者,心之病也。”又日:“凡思虑过度而为者,宜七福饮、归脾汤之类主之。”《景岳全书?卷二十八?杂病谟?声喑》有日:“惊恐愤郁卒然致者,肝之病也。”又日:“凡大惊大恐卒然致者,肝胆有伤也。”思虑伤心,心虚神荡,发声失主,则亦可致声音不扬,声音变换失常,声不随意。
其治疗常以消除顾虑、调节情绪,加以暗示、鼓励等方法,其症往往可以不治而愈。
三、对因治疗
情志能致病,亦能愈病。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与情志变化,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能使病者康复。耳鼻咽喉疾病也是一样,病人会有种种的疑虑,你虽然开了一个很好的处方,若不对病人作认真的检查并对疾病作一些介绍,去除不必要的疑虑,往往会产生处方对头,效果不显的结果。所以在病人诊治给予方药治疗的同时,一定要结合心理治疗,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积极性,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情志活动与脏腑有着密切关系,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耳鼻咽喉科与其它各科一样,常由于病人情志异常变化而伤及脏腑,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功能紊乱,出现在耳鼻咽喉部如有物梗阻、脑鸣耳聋、鼻部出血、声音改变等等,病人多疑虑在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害怕癌肿的发生,所以在认真而详细合理的捡查后,确实排除病变,根据症状进行全身的辨证治疗用药,结合具体情况给病人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去除不必要的思想疑虑,结合心理疗法而取得效果。
四、情志调治
因情志异常变化伤及脏腑,气血升降失调,气血逆流而致耳鼻咽喉疾病,在中医辨证内服药物外,必须结合情志所伤,进行心理调治。
1、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就是要针对病人的心理疾患,采取一定的措施使病人派遣情思,改易心志的一种特意心理疗法。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不同心理和不同环境、条件等,以人为本灵活应用,例如:(1)针对病情选取的音乐疗法。对人的情感影响很深。如微悲而充满焦虑的乐曲使人产生忧心忡忡的情感。舒畅和谐、节奏鲜明的乐曲使人感纠快乐之感。粗壮威严充满激情的乐曲。使人产生严肃、崇高的情感等等。(2)观赏山水风景可使人心旷神怡、清和志达能去除疲劳与烦恼、转移情志。(3)生活遭受厄运者要鼓励把心身创伤等不良刺激化为奋发进取的动力,投身于进步事业。以此舒志解愁。
2、情志移神法
情志移神法分析病人对疾病的注意力,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诱导病人将注意力移神他人、他事、他物,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
3、情志静志法
情志静志法创造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人际环境。根据病人病情从气候、环境、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综合调整。通过临床护理工作中掌握病人的心理反应,因势利导,因人施护、测其行、顺其志、定其心,移情变气,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暗示解惑法
暗示解惑法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病人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诱导病人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性意见。或产生某种信念,或改变其情绪行为,甚或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达剑治疗疾病的目的。心存疑惑是患者普遍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性格抑郁、沉默寡言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
5、顺情从欲法
顺情从欲法顺从病人的意志。情绪,满足病人身心的需要。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理或心理的需要,生理或心理的渴求与欲望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决定精神。需求的满足与否,会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必要的生活欲望不能得到满足,不仅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导致精神情志病变。在疾病过程中病人的情绪多有反常,对此应先顺其情从其欲。才有助于身心康复,但对于病人心理上的欲望,应分析对待:对合理的欲望,客现条件又
能允许的就尽量满足其所求,如创造条件改变其环境或对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支持保证等等。对于那些胡思乱想,放纵无稽等错误的、不切合实际的欲望。自然不能放纵和迁就,而应当以善于慢性疾病或长期卧床者语言要有鼓励性,对抑郁型或燥动性病人语言要顺从为宜。在临床护理中要重视语言艺术在护理中的重要作用。非语言性艺术也是备受关注的。所以要对病人关心备至,满足病人的心理要求,解除病人的厌烦心理,以利于病人的康复。
6、劝说开导法
刺激性语言也是致病因素,语言是传递信息的物质载体它运载着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直接影响到对方的感觉器官,产生不良的效果。“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掌握语言技巧。因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绝对不能忽略了语言治疗疾病的作用。病人对所有的检查治疗存在种种疑虑和恐惧。对医护人员的语言、态度极为敏感。用敬语向病人了解病情,给人以和蔼、热诚、充满信心的表情,使病人感剑亲切、温暖、被重视,使病人解除或减轻紧张情绪,降低精神压力,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医人之心,疗人之疾。”对不同病人采取不同的语言,发挥其积极作用。语言要因人因病而异,语言要因时因地而异,语言要因事因情而异。如对急性疾病痛苦者语言要少而深沉,给予深切同情;对于慢性疾病或长期卧床者语言要有鼓励性,对抑郁型或燥动性病人语言要顺从为宜。在临床护理中要重视语言艺术在护理中的重要作用。非语言性艺术也是备受关注的。所以要对病人关心备至,满足病人的心理要求,解除病人的厌烦心理,以利于病人的康复。
7、情志疏导法
情志疏导法妥善的精神护理不仪可取药疗的效果,特别是对某种因情志因索引起病症其疗效卓现。对性情急躁的病人要耐心开导不厌其烦。劝说:“既来之,则安之”。急则易怒,怒而伤肝加重病情,应节怒养肝,肝气条达,其病易愈。对情绪忧郁苦闷的病人要反复开导安慰解释。说明思则气结,忧则伤肺,应节忧愁以养肺。肺主移神之气。气机调和。气血流通,以利机体康复。安静整洁、舒适。幽雅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可以使病人性情舒畅,精神愉快,有利于吐故纳新,气机调畅,促进机体早日康复。病人特别需要安全感,因此,有些病人怕手术做不好留下残疾,怕输血、输液发生不良反应。怕吃错药、怕打针等等。医护人员主动介绍一些病情和必要的知情知识,使病人安心、放心。有信心,例如使用某种新药进行某种新治疗,应对病人解释明白。消除其顾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