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体生命和功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唯一来源。因此饮食结构要合理,一日三餐,七分为宜。满足身体营养,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前提,再加上体育锻炼、心理平衡才算得上身心健康。
“民以食为天”,“绝谷七日则亡”,无不说明饮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人体生命和脏腑功能活动所需的一切营养物质,均来源于饮食。食物中固体为食,液体为饮,合称饮食。其实二者各有特点,功能作用大不相同:固体之食,难消化迟、充饥饱腹为特长,脾胃强健之人为宜,但也必须与汤粥之饮搭配,才为合理、舒适、科学。故民间有“原汤化原食”之说。营养学家也说:“吃饭先喝汤,苗条又健康”。我国南方人就有这样的良好饮食卫生习惯:汤、粥、羹、糊、茶为之饮,既最易消化吸收,极富营养,又最善养胃益脾,脾胃虚弱、大病初愈、消化不良者,此饮之类最为合宜,以调养康复最为善长。
我们知道了饮食之重要,还更要知道科学用餐、合理搭配的膳食结构。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孕育了中国人的独特膳食结构:以谷物为主,肉蛋奶油果蔬为辅的均衡膳食结构。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内经》概括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各类食物各有特长,互相补充而不能替代。所以,要“吃全”、“全吃”,才能营养丰富均衡。“吃全”是粮蔬果肉蛋奶油等品种齐全,不可偏食,而且配搭比例合理,粗细粮都吃;“全吃”是对其某种食品的根茎叶皮全都吃下,如芹菜叶的营养比茎还高,稻麦等谷物的近皮处所含维生素、粗纤维最多,单吃精米细面太可惜了。
除全吃与吃全外,还得饮食有节,医生有句名言:“饮食七分饱,无病活到老”。切忌暴饮暴食,饥饱劳困,以免损伤脾胃。医生告诫:“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日三餐,七分为宜。早餐宜早,质量应高,以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糖分之类为主;午餐宜好;晚餐宜少。夜餐并不好,即是需要,也应少,以免影响睡眠和损伤脾胃。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论。做到定时定量,饥而食,食勿过饱,未饱即止,才是正好;渴而饮,饮勿过多,频频常饮,才为科学。
饮食是怎样消化呢?中医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饮食进入人体的程序是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排出,这就是饮食在人体内的通道,只有通道调节有序,才能有利于充分消化吸收。中医讲要通过“七冲门”(飞门、户门、吸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难经》如此描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胃)下口为幽门,大小肠(交)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这七道关隘构成饮食在体内传递和消化、吸收、排泄、调控有序的通道。饮食消化是通过口腔咀嚼开始的。咀嚼对整个消化过程产生极大影响,反复持久咀嚼,可显著提高大脑的思维能力,增加脑细胞的信息传递,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显然多细嚼慢咽对消化、思维都极其重要,故中医有“脾主思”之论,充分说明“细嚼慢咽”的重要性。当咀嚼完成大块食物变成较小颗粒时,自然启动会厌这一关隘,通过“吸门”的吸纳、引导,使食物有序顺利进入食道。因食管与气管交会,吞咽时会厌堵住气管口,开放食管口,通过贲门这一关隘奔向胃中。胃的蠕动配合胃中各种消化液对食物的分解消化,使小颗粒食物变化成更小的食糜状,才启动曲径通幽的幽门,顺畅进入小肠。小肠是饮食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中医称为“受盛之官”,功能“分清别浊”。意思接受由胃传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把食糜中的精华营养物质吸收,参与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此时该启动“阑门”,将残留糟粕物质传递到大肠中。“大肠者传导之官”。进一步吸收其多余的水分,成形大便,传导至肛门,并启动魄门(肛门),排出体外。还有胆是储藏胆汁,帮助消化。三焦,膀胱既具输布精微,又担负起水液代谢、排泄、储藏的任务。中医以“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满而不能实”。高度概括了六腑的功能。其中胃、胆、大小肠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传导、排泄;三焦、膀胱完成精华营养物质的输布和水液代谢。
有了合理的膳食,强健的脾胃,就能保证营养,消化吸收,有了机体健康的基础,再加上经常体育煅炼和心理平衡,就成为身心俱健的“健康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