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包括结肠和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由于饮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大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各类恶性肿瘤中排第4位,其5年生存率在25―50%之间,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如何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筛查措施,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提高早期诊断率,延长5年生存率,是医务工作者的任务和目标,也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
大肠癌有哪些表现?
大肠癌早期临床可无症状或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不被病人和医生重视,但早期时大便隐血试验多呈阳性。后期主要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或便秘或腹泻,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次数增多,便血,粘液便,腹痛腹胀,肠梗阻等消化道症状和贫血、乏力、疲劳、发热等全身表现。
便血是大肠癌常见症状,但不是它特有的,便血既可能来自消化道的疾病,如痔疮、肛裂、直结肠息肉、肠炎等,也可能是全身性疾病在消化道的表现。
如何来区分便血?
一般来如果大便呈柏油状或呈黑红色,出血部位多在于上消化道。如果血色红,则多是下消化道疾病出血。痔疮、肛裂便血均为鲜红色,血不与大便相混合,量可大可小,甚者可见喷射状出血。结肠癌便血多为紫红色或暗色,常与大便相混,伴有粘液便,直肠癌便血与痔疮最为相似,便血呈鲜红色或紫红色,附于大便表面,伴有粘液便,可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大便次数增加,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等。直结肠息肉引起的便血,不易与大肠癌鉴别,多须肠镜检查等。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等引起的便血,多半混有粘液或脓血便,伴有腹痛、发热、里急后重等。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血友病等,便血仅是全身出血的一部分,便血的同时,会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出血现象。
大肠癌筛查的目的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研究疾病自然发展史,发现处于高危人群,使其处于可治疗阶段和癌前状态。
高危人群和普通危险人群各包括哪些人?
美国指南:高危人群包括家族和个人有大肠癌和腺瘤病史、有炎症性肠病个人史、家族性腺瘤性综合症(包括家族性腺瘤病和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病史从群。中国指南:高危人群:1、既往有大肠癌和大肠腺瘤病史;2、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年龄≥大肠癌患者年龄-10岁;3、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年龄≥10岁;4、一级亲属有家族性腺瘤病史,年龄≥10岁;5、胆囊切除10以上;6、下腹部放射史10年以上;7、有慢性血吸虫病史;8、具有以下二项及二项以上者:(1)慢性腹泻;(2)粘液血便;(3)慢性便秘;(4)慢性阑尾炎;(5)精神刺激史;(6)胆道病史。
大肠癌筛选的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大便OB:最常用,简单易行,适用于大规模筛选,可降低大肠癌死亡率15-33%,肉食有影响,敏感性及特异性差,可作初筛方法。2、结肠镜:可观察全结肠,可做活检和息肉治疗,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但肠道准备复杂,有一定痛苦和危险性,成本高,可作其他方法阳性时的复筛方法。3、双重对比气钡灌肠法:对小病变易漏诊,不能治疗,敏感性差,不作初筛首选。4、仿真结肠镜(CT结肠成像术),敏感性高达90-98%,对小于6mm相对较差,价格贵要肠道准备,只作不愿意结肠镜检查患者的复筛方法。5、胶囊结肠镜:无痛苦、无创伤,要肠道准备,价格贵,全结肠图片不能完全满意,不能活检和治疗,只能作为不愿意做结肠镜的补充。
如何预防大肠癌?
主要有以下几点:1、改变饮食习惯:控制高蛋白质、高脂肪食品,多吃富含纤维素食品,少吃油煎、烘烤、熏制、腌制食品。高蛋白质、高脂肪食品易刺激胆汁大量分泌,胆汁酸的代谢产物是高致癌物质,容易引起大肠癌。高纤维素不但有助于促进肠内致癌物质排泄,还可稀释肠腔内致癌物质的浓度。熏制、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和亚硝胺,亚硝胺是导致大肠癌发生最强烈的致癌物质。油煎、烘烤食品中也有致癌物质,经实验证明蛋白质经高温热解后形成的甲基芳香胺可诱发大肠癌。2、积极治疗大肠炎症性疾病。肠道细菌,特别是厌氧菌大肠癌的发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也是一种比较肯定的癌前病变,一般发病10年后每10年增加10%-20%的癌变率。3、早期切除大肠息肉样病变。大肠息肉样病变包括结直肠腺瘤等,是与大肠癌关系最密切的一种良性病变。4、定期做体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