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
研究中,约13%的抑郁患者遭遇了消极的治疗转归,包括病情恶化和应答极差;15%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积极转归,包括极为显著的改善和症状完全消失;患者在治疗前的症状严重度可能有助于预测治疗转归。
尽管平均而言,抑郁患者可以从认知行为治疗(CBT)或药物治疗中得到中等程度的获益,但其中一些人的转归可能较为极端,如戏剧性的巨大改善或反常恶化。一项2月12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的研究中,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者探讨了成人抑郁治疗时,消极及异常积极转归的发生频率、预测因素及调节因素。
研究者共纳入了16项随机临床试验,这些研究比较了CBT治疗与药物治疗针对1,700名成人单相抑郁患者的疗效,评估工具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或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前者为医师视角,后者为患者视角。研究者确定了以下几种特殊转归:
▲ 恶化:HAM-D/BDI总分增加≥1▲ 确凿恶化:HAM-D总分增加≥8,或BDI总分增加≥9;▲ 极端无应答:治疗后HAM-D总分≥21,或BDI总分≥31▲ 卓越改善:HAM-D或BDI总分≥95%▲ 卓越应答:治疗后HAM-D或BDI总分=0研究者使用多层模型探讨了上述情况的人口学及预测因素。
结果显示:
▲ 上述5种情况在所有患者中所占的比例依次分别为:恶化,5%-7%;确凿恶化,1%;极端无应答,4%-5%;卓越改善,6-10%;卓越应答,4-5%;▲ 若单独考量HAM-D得分,药物治疗者获得卓越改善的比例高于CBT治疗者(OR 1.67);前者失访率同样更高(OR 1.67);▲ 治疗前症状较轻者更容易出现症状恶化或卓越应答;治疗前症状较重者更容易出现极端无应答及卓越改善;▲ 年龄较轻可预测HAM-D总分的卓越改善(OR 1.36);▲ HAM-D量表中,初段失眠(OR 1.58)、中段失眠(1.57)及体重下降(1.70)可预测极端无应答;胃肠道症状可预测卓越改善(1.51)。
研究者指出,在研究所纳入的1,700名患者中,13%遭遇了消极的治疗转归,而15%则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积极转归。造成上述现象的潜在原因很多。以CBT治疗为例,当治疗师遭遇对质,或将患者一些很平常的经历或特征过度解读为疾病时,消极转归即可能发生;另外,治疗前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正处于症状逐渐加重的时期,其病情恶化和缺乏应答可能反映了疾病的自然病程。
然而,就目前的结果来看,治疗前的症状水平或有助于预测治疗转归:症状较重者显著改善的几率相对较大,不太可能继续恶化,但也不太容易全身而退(症状完全消失);病情症状较轻者症状完全消失的比例更高,不太可能以很糟糕的状态收场,但须警惕症状恶化的风险。另外,相比于CBT,选择药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实现医师眼中的卓越改善,但治疗中断率也更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