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老人感觉心理孤独
老人怕寂寞 容易产生心理“不适”
有的老年人认为,人老了,离天远了,离地近了,失落悲观。
四成老人感觉心理孤独
早在2003年公布的一项对浙江省城乡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表明,浙江有4成老人感觉心理孤独,60岁以上的老人中,7成有心理问题。浙江省老龄委在对全省10个地市的24个县、300个村居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城镇独居老人占了17.93%,而农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已经超过一半。杭州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抑郁障碍的患病率高达16.8%。农村60岁的老人,22.7%有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疾病。
在581名有效被调查者中,有16.7%存在抑郁障碍,其中4.6%有中重度抑郁障碍。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22.3%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障碍。
目前老年精神卫生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老年期的抑郁症、各种痴呆及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变化导致适应能力的减退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前者属于老年期精神障碍范畴,需要医学专业人员干预,而后者属于老年期特有的心理问题。后者的常见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退休以后,一时难以适应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产生种种不适应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去势焦虑。表现为无力感、无用感、无助感和无望感,常常会睹物思旧,留恋过去,多愁善感,产生忧郁心态和失落感,时间长了还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从而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我们平常所说的“离退休综合症”就主要是这些表现。二是与子女关系不融洽或是缺少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感情疏远,产生自卑感、孤独感,遇事急躁,易动肝火。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这些表现。其实质也是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我们所说的“空巢综合症”就是这一类心理问题。三是敏感、多疑,对人有敌视态度,不轻易相信别人;自制力差、情绪易激惹、一触即发;自卑压抑、悲观失望、情绪压抑;斤斤计较,常因小事与人争吵等表现。这种现象老年女性相对比男性多见。产生原因是因为不能很好地适应老年期的一些变化,导致人格发生消极的变化,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现实生活等不健康倾向。
典型病例一
周老伯今年刚从机关退休,退休后好长时间被一种莫名其妙的烦躁苦闷所困扰,一天到晚心烦气躁,吃不香,睡不好,坐立不安,情绪低落。他说:“觉得自己特没用,但又找不到事情做,每天都希望儿子能过来陪着聊聊天,哪怕是坐着不说话也行。”看什么什么不顺眼,想什么什么不如意,闹得家人小心翼翼,生怕惹他不高兴。
专家点评:离退休对老年人的生活影响是巨大的,给老人们带来了思想、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昔日的地位、权力及被人尊敬的情况一下子消失,心理上不适应。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再加上又是“空巢老人”,孤独、缺乏与子女的交流,产生心理问题也是容易理解的。如果不正视退休造成的困扰,不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还可能会由心理问题产生躯体疾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身疾病。
专家建议:怎样才能很好的改变这些不适应,从而过上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离退休生活呢?应当从以下几个时期分别着手。1.等待期(缓冲期):随着离退休时间接近,对离退休生活应怎样度过应该开始准备了。离退休后,不论原来社会地位的高低、权力的大小,现在都成了普通人。老人们应该面对这一现实。心理上要及早作好退休前准备工作,计划好退休后生活安排,准备发挥余热,充实退休内容等,不至于一退休后适应不良。一般早一至两年就要着手进行准备。把退休当开始,好好安排一下退休后的生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成,岂不美哉?有了这种心态,无论选择何种爱好,如种花养草、写字绘画、运动健身、唱歌跳舞、下棋打牌、著书立说、扶持老一辈、关心下一代等,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多样化,体会到自身价值。2.离退休期:如果在等待期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离退休生活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一时期就不会出现严重的不适应。但是,如果等待期做的不充分,突如其来的离退休生活会让人极其不适应。学习一些老年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是会有帮助的。3.适应期:一到两年时间里大部分老年人都会适应离退休后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老年组织和老年团体提高了老年生活质量,有条件的老年朋友可以参加这些团体,度过一个幸福愉快的晚年。
典型病例二
郝大伯去年老伴去世了,一个人独自住在一套大房子里。他和妻子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屋空,很是伤感。最近他老是觉得肌肉酸疼,每天凌晨醒来后就睡不着了,而且忘性大,刚刚说的事情转眼就忘了,渐渐地不愿跟任何人说话,连大门也不出。他原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企盼病情急剧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专家点评: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两个人正当安享幸福晚年的时候,倘若相依为命的老伴撒手而去,生者的悲痛之情难以自持,甚至会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上认为丧偶是对个体最大的不良生活事件,由此可能产生很多的不良后果,可能导致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甚至发生自杀的后果,同时也会加重原有的躯体疾病。所以子女一定要充分重视。从郝大伯的表现看,抑郁的情绪非常严重,并伴有认知能力的减退、兴趣缺失、动力缺乏、厌世等表现和睡眠障碍、躯体不适等躯体化症状。基本符合抑郁症的标准,一定要及时处置,以免发生不良后果。
专家建议:为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首先,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宣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其次,设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到亲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最后,所谓的“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作为子女,在这一时期要特别关注父(母)的情况,避免让老人独自悲伤,如果发现有类似郝大伯的情况,建议请心理医生处理,除了心理治疗外可能需要依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
典型病例三
陈老太,子女很孝顺,晚年生活很幸福。老太太70岁生日那天,孝顺的子女特意带她到医院里做了一个全面体检,结果查出脑供血不足。陈老太不明白是什么毛病,那次体检之后,她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再也无心玩乐了,整天躺在床上,吃饭不香,觉睡不好,还经常感到胸闷、喘不上气,怀疑自己的心、肺都出了毛病。儿女陪着她到好几家大医院都去看过病,但始终查不出明确的病因,两年下来,家里花了近万元医疗费。在一位朋友的建议下,陈老太去心理科做了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配合治疗,她的“心病”基本消除了。
医生点评:陈老太的情况要考虑“疑病症”。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疑病症”属于心理冲突躯体化的一种表现。这种病人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一部分过分关注,总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病,而且常常在感知方面产生某种与他所假想的病症相符的异常。严重的甚至真得会产生某种生理症状的变化。但是患者的客观躯体症状和体征并不能解释患者所诉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更不能解释患者的痛苦。陈老太的问题还需排除老年抑郁症,因为部分老年抑郁症患者由于认知水平的问题也会表现为躯体不适和疑病为主,而抑郁表现需仔细检查才能挖掘出。单独的心理治疗对改善疑病症的认知较为困难,但在药物的配合下,心理治疗对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效。
大多数老年人对自身的健康都十分关心,这是正常现象。对疾病的过度恐惧与担心,容易导致老人终日紧张焦虑、多愁善感、忧心忡忡,甚至万念俱灰,有种坐着等死的感觉。这不仅会大量消耗老年人的精力,也会影响到老年人和子女的家庭关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医生建议:老年人“疑病”多是与孤独感伴随而产生的,因此子女要尽量不让老人感到孤独和无依无靠,只要老年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并不孤独,自然就不会疑神疑鬼。子女要学会引导老人的不良情绪,经常关心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对明显超出正常范围的,建议看心理医生。
另外,老年人要正确看待人生的生老病死,要认识到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对子女最大的安慰,也是家庭最大的幸福。很多老年人闲暇时喜欢看书,看到书上写什么症状,喜欢“对号入座”,这种心态是要不得的。
典型病例四
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石光荣的长子参军18年不归,小儿子也住校2个月才回家一次,女儿出差去深圳一个多月了,褚琴与丈夫闹矛盾更是整天不着家,偌大个家空空如也。
这时,石光荣从外边垂头丧气地回到了家中,家里锅是空的、水壶是空的,打开第一个房间是空的,又打开第二间、第三间都是空的。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愤怒,将桌上的空杯子一个个扔在沙发上,大声吼道:“都走!都走!都走!”这位昔日让敌人胆寒的老军人,如今面对这形同空巢的家却无可奈何了。
医生点评:像石光荣这位老军人一样孤独的老人并不是少数。“空巢家庭”是指当老年人的子女因上学、结婚、工作等原因居住他处,家中只剩老人夫妇或一位老人时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老人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首先,对于刚出现孩子长大外出居住的家庭,老年夫妇会出现适应障碍。其次,分离就要思念,有的老人出现严重的分离焦虑。因“空巢”出现的不良情绪,还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加快老年人的衰老速度,甚至发展成老年痴呆及其他躯体疾病,比如睡眠失调、食欲减低、消化不良等。
医生建议:空巢综合征的防治要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和谐的婚姻,老年夫妻既是双方生活中的依靠,也是精神上的支柱,良好的夫妻关系是老年生活幸福的保障。其次是有业余爱好,还可用读书看报的方式或体育锻炼来丰富生活,参加娱乐活动和体育锻炼对缓解孤独感是有帮助的。第三是保持一定的社会交往。在缺乏亲人子女照顾的时候,老人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过有规律的生活,多接触大自然,多结交新朋友。最后要大力倡导全社会共同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关心和爱护老年人。同时,也提醒天下的儿女们要多陪陪父母聊天。
四个信号发现老人精神异常
老年人精神异常或因精神抑郁,或因环境影响,或因某种疾病而致,从露出精神异常的蛛丝马迹到病情严重有一段过渡时间,但往往由于没有及时发现症状信号,使部分患者丧失了及早治疗的良机。所以,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到精神异常的信号。
怪:指行为、语言、生活习惯等明显改变,出现一些怪异现象。一些患者由于精神因素影响,出现虚幻、怪异的听觉。
疑:即无中生有或认为同事、邻居、亲属等对其迫害。有的病人认为他人嫉贤妒能,从而与别人结怨为仇。
懒:是一种与其本人一贯表现不相符合、超乎常情的病态“懒”。表现为不愿料理生活、不更换衣服、不打扫卧室、不愿走亲访友、不喜欢与人交谈,懒于参加一切社会活动。
呆:表现为呆滞少动、反应迟钝、动作缓慢、语言吞吐。有的病人生活起居被动,可较长时间坐着、站着或躺卧,常独自闭门、足不出户。
上述几种“信号”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并存,这类患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日常生活注意自我调节
对更多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的朋友来说,关键还在于对老年性心理疾病的积极预防。首先是适当的体育锻炼。比如每天练练太极拳、慢跑、散步等。每天睡觉前也应该活动活动腰腿,按摩一下脚底等。美国《自然》杂志报道,一周有3天,每次45分钟以上的健走运动,有助于维持较好的认知功能和保持愉快的心态。人体中最耗费氧的部位就是脑神经细胞,深呼吸可以提供充分氧气给脑部,促进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化,一边健走一边配合呼吸,可获得全身血液活络与脑循环顺畅的双重效果,脑血管重返强韧,自然就能预防健忘与痴呆,更能忘掉日常生活中的忧郁和烦恼。
另外,培养自己的爱好,多读书看报,或者练习书法、乐器对调节心理是很有效的。老人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要常与别人沟通,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冷静应对,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唉声叹气。
最后是注意饮食均衡。饮食上要多吃易于消化又富于营养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不要吃含过多盐分和动物性脂肪的食物。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饮食有助于减低患上心理障碍以及老年性痴呆症的风险。所以,不妨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