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于感冒的治疗各有优势。西药治疗见效快,但有时会有令人担心的副作用(见后附)。相对地,中药在缓解症状,缩短病程,降低治疗费用,减少因患病引起的劳动力损失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比如,中药在退热时追求“正汗”(即微微出汗),而非大汗淋漓,因而退热效果更加稳定,对机体的伤害也小。
这是否意味着中药就更安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中药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是对症。同其它疾病的治疗一样,感冒(包括流感)的中医药治疗强调天人相应,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即以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四时气候的变化,南北地域的不同,据证立法、依法选方,达到理法方药的统一。
传统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气虚等类型。其中比较常见的是风寒与风热。典型的风寒感冒症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周身关节酸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咽喉痒,咳嗽,咯稀白痰等。治疗当以辛温解表。方药可选用荆防败毒散,中成药可选用正柴胡颗粒,感冒清热冲剂,感冒软胶囊,九味羌活颗粒/口服液,荆防颗粒,伴咳嗽选苓桂咳喘宁胶囊,气管炎咳嗽痰喘丸,通宣理肺丸;风热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较重,微恶风寒,头痛,咽痛,或扁桃腺肿痛,鼻塞,流黄涕,咳嗽,咯出黏痰或黄痰,口渴喜饮。治疗当以辛凉解表。方药可选用银翘散加减,中成药可选用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丸,清开灵口服液,板蓝根冲剂,抗病毒颗粒/口服液,羚翘解毒片/丸,桑菊感冒片/丸,双黄连口服液/胶囊等。伴咳嗽选急支糖浆,蛇胆川贝膏。
临床发现,选用中医药治疗感冒存在以下几种误区:一是不加辨证地用药,把中药当西药使用了。如风寒感冒使用治疗风热证的药,结果伤及脾胃,迁延病症。反之亦然,风热感冒用治疗风寒证的药,结果犹如火上浇油,越治越重;二是虽知辨证但选药望文生义,常见如误以为“感冒清热冲剂”是治疗风热证的,因药名有“清热”字样。其实感冒清热冲剂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真不知当初是如何取的这个名字!);三是知道该辨证但不知从何下手――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近年来典型的感冒分型越来越鲜见了,临床所见更多的是“非典型”患者。
从传统中医角度看,典型的风寒感冒多见于秋冬,风热感冒多见于春夏。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为因素干预了自然气候对机体的影响,进而颠覆了传统的感冒发病规律。如冬天“暖气病”、夏天“空调病”的出现,使得感冒的变现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即出现越来越多的所谓“非典型”感冒。如表寒里热感冒即老百姓所说的“寒包火”型的感冒,在北方地区是最多见的一种流感。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甚至高热寒战,鼻塞流涕,咽痛,头痛,周身尽痛,咳嗽,痰黄,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浮数。治疗当以散表寒、清里热。典型的风寒感冒在冬季已极为少见,反倒是夏天可能见到;同样,春夏已不多见的风热感冒,冬天却时有所遇。当然,更多见的是寒热错杂,寒热难辨。中医药治疗时应辨清寒热之多少,用药宜寒热、清解并举,但临证时需斟酌清与解的孰轻孰重,如五分清、五分解,还是三分清、七分解。同样,处方选药时寒与热的处理亦然。
秋来不在夏尽处,我方唱罢你登场。今禽流感明甲流,“小小”感冒,竟也变得如此复杂。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是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对医务工作者的新挑战。
附:西药抗感冒药的分类与选择
(1)感冒初期以“卡他症状”( 鼻塞、喷嚏、流鼻涕、流眼泪)为主者,用抗过敏和缩血管药,如新康泰克。注意嗜睡,眼压高,尿潴留,影响心脏功能等副作用;
(2)以发热、头痛为主,服用百服宁,必理通,泰诺林等解热镇痛。注意溃疡病、肾病、肝病、孕妇慎用;
(3)上述两方面症状兼备者,选用速效伤风胶囊,白加黑,日夜百服宁,泰诺等。注意事项同样兼有上述两者。
(4)流感发热者,使用达菲,快克,感康片,泰克胶囊等抗病毒药物。注意孕妇慎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