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肿瘤较高的死亡率与患者获得诊断时的分期较晚有关。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断比例可达30%~50%,而我国一直徘徊在10%~15%。近几年,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提供了有效武器。在我国,胃癌为恶性肿瘤死亡病因的首位,占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23.03%,每年约16万人死于胃癌。此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如何能够在将肿瘤“扼杀”在早期呢,这是每个医生都在思考的问题。消化内镜新技术如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的应用,让消化科医生如虎添翼。
可以说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的应用,使内镜进入“显微时代”。染色内镜是运用特殊的染色剂将胃内隐蔽的病灶凸显出来,以利于医生检查时发现。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辅助检查方法,染色后小病灶的检出率比正常方法提高2~3倍。染色可分为化学染色和物理染色。
化学染色 是指应用特殊染料对胃肠道粘膜染色,使粘膜结构更加清晰,加强病变部位与周围的对比,轮廓更加清楚。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辅助检查方法,染色后小病灶的检出率比正常方法提高2~3倍。
物理染色 即内镜窄带成像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它是利用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各种疾病。传统的电子内镜使用氙灯作为照明光,这种被称为“白光”的宽带光谱实际上是由R/G/B(红/绿/蓝)3种光组成的。NBI系统采用窄带滤光器代替传统的宽带滤光器,对不同波长的光进行限定,其窄带光波穿透胃肠道黏膜的深度是不同的,蓝色波段(415nm)穿透较浅,红色波段(605nm)可以深达黏膜下层,用于显示黏膜下血管网,绿色波段(540nm)则能较好地显示中间层的血管。由于黏膜内血液的光学特性对蓝、绿光吸收较强,所以使用难以扩散并能被血液吸收的光波,能够增加黏膜上皮和黏膜下血管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因此,NBI具有相当于粘膜染色的功效,应用时仅需按键切换无需喷洒染色剂,故被称为电子染色内镜。
放大内镜 是将这些“可疑”的病灶进行放大。放大内镜的结构和原理与普通内镜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在物镜与导光束或物镜与微型摄像机(CCD)间装有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头,同时像素更密集,其参考单位是约0.1mm的点状或线状微细形态。新型放大内镜为变焦内镜,可放大60~170倍,接近实体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可重点观察隐窝、腺管开口形态或粘膜下血管形态,对早期粘膜病变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普通内镜。
有一个这样的例子,男性患者,大约80岁左右,因为中上腹饱胀不适1个月来我院接受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胃体上部小弯处可见2.5 cm糜烂灶,放大内镜观察显示,局部腺管开口紊乱,靛胭脂染色使病灶范围显露更为明显。1%肾上腺素溶液冲洗后,局部仍可见树枝样新生血管。据此我们给他诊断早期胃癌可能,后来病理切片证书了我们的猜想。因为年龄较大,患者及家属商量后觉得进行内镜下的微创治疗,治疗后效果满意,1天就可以正常活动,3天就可以出院 。出院时老先生不断的发出感慨,诉说现在的医疗技术的先进。
消化道肿瘤的发现离不开这些先进的内镜设备,更离不开内镜医生敏锐的观察,而这些都是肿瘤的克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