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是临床上最常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与房间隔缺损可以并称为心脏上有“洞”。对于较大的心脏上的洞,及时治疗存在共识,但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很多很小的洞被医生发现。小的房间隔缺损一般没有心脏杂音,常为做心脏超声检查发现,但室间隔缺损不同,一般都有明显的杂音,所以小的室间隔缺损常是医生听出来的,有些甚至是患者家属听出来的。
在此解释一个误会,有些家长抱怨,为什么产后常规回访时,医生没有发现室间隔缺损,而过了几个月或者一段时间却被别的医生发现了,这不是医生的水平问题,而是这个疾病本身就有这个特点,新生儿有一个正常的生理性肺动脉高压期,要过了这个期,室间隔缺损的杂音才会明显起来。小的室间隔缺损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即使有反复肺部感染或者其他不适,也不能用这个洞来解释。东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杨明烽
但一经查出,总会给家长或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包袱。这时其面临两个选择,一治疗,二不治疗。
治疗方法,虽然小的室间隔缺损,常为膜周型,一般都可以通过微创的方法,如经皮介入封堵,或者小切口封堵,前者通俗的讲就是在大腿上打个针就可以治疗,不会遗留体表疤痕,后者也只会在胸口留下很小的手术疤痕。因为这两种方法创伤都不大,手术风险不是特别大,所以很多家长甚至还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手术,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心脏上有洞就是大事,必须治疗。
一个疾病为什么要治疗?
这听上去是一个很不需要回答的问题。有病当然要治!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简单。治疗的目的是活得长,活得好。那小的室间隔缺损会缩短寿命吗?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答案。
室间隔缺损是心脏左右心室之间存在一个洞,因为左心室的压力比右心室大,所以这个洞会导致左心室的血液部分经此流入右心室,通常认为这个异常的分流量过大才会导致不良后果。
这些后果包括;
1、肺动脉血流过多,可能反复肺部感染,长期作用后导致肺动脉高压,甚至艾森曼格综合征。
2、左侧心脏负荷过大,导致左心室扩大,导致左侧心力衰竭。
3、感染性心内膜炎。
如果与房间隔缺损对比,貌似这些不良后果的种类要少些,但实际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则高的多,即室间隔缺损这个毛病远比房间隔缺损严重。
而且室间隔的解剖结构更为复杂,手术难度和风险相对大很多。
根据部位的不同,国内一般把室间隔缺损分为:1.膜周型(最常见,小室间隔缺损里占绝大部分)2.流出道型包括干下型(因为常合并主动脉瓣脱垂,超声提示的大小可能偏小,一般建议早期常规手术,少部分患者确实对疤痕顾虑极大的可尝试微创封堵,但要做好封堵不成功甚至造成主动脉瓣损伤的心理准备)和嵴上型 3.肌部型(该型可能为多发,优先推荐介入治疗,部分病例治疗难度极大)4.流入道型(单独发生的病例罕见)。
小室间隔缺损一般指单个缺损直径小于主动脉直径的1/3,或者小于5毫米(对成人来说),但相对来说,室间隔缺损比房间隔缺损更加复杂,具体要作个体分析。
一般临床碰到的小室间隔缺损为膜周型,常合并膜部瘤。膜部瘤并不是肿瘤,而是一种室间隔缺损自发愈合形成的结构,由三尖瓣粘连和纤维素沉积形成,这时,缺损从左心室面看还是一个孔,右室面就变成很多小洞了,就像一个底漏了几个洞的被风吹起的小袋子。部分人士甚至认为,出生时小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可以认为是一种正常情况,因为这里是室间隔最晚愈合的部位,就像跑步有快慢,比大部分人跑得慢不代表是瘸子。肌部室间隔缺损有些也很小,心脏收缩时会更小,导致分流量较小。
小室间隔缺损是有一定自愈率的,所以对于幼儿并没必要急于治疗,一般认为5岁以上,再长住的几率就不高了。这时才需要考虑下治疗了,因为如下几个困扰:
1、心脏杂音导致每次就医或体检都可能被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而导致相应的顾虑甚至生活、工作上的影响;
2、可能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
3、可能的轻度心功能影响。
我要再次提醒,虽然有以上几方面影响,但在欧美一般不建议对小的室间隔缺损常规进行手术,所以你要慎重考虑,看你要求手术的意愿是什么,有多强。
治疗的手段吗,主流有三种,一为常规手术,二为经皮介入封堵,三为小切口封堵。与房间隔缺损优先推荐经皮介入封堵不同:肌部型优先考虑封堵,甚至有些病例常规手术都没法做;膜周型室间隔缺损,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流出道型和流入道型,优先推荐常规手术。
最后,宽个心,先天性心脏病的损害是长期的,大可给自己几天时间,理理思路后决定应对这一上帝的失误;提个醒,大的室间隔缺损,可能较早引起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需要在幼儿期接受手术,少数严重的病例甚至不能一期根治,需要分期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