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证,现代医学中无相对应病名,且大多数病例在临床上常无器质性基础疾患(如结核、甲亢等)伴随依据,故治疗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因其缠绵不愈,长期困扰,又给此类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今就此谈谈自己的中医治疗体会。
对于多汗证,传统中医学将其分为自汗与盗汗,并将自汗归因于阳虚,而盗汗则考虑阴虚所致,其实临床上未尽如此。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我们还发现自盗汗其实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两者常常相兼而为病,在临床上以气阴两虚、阴虚内热、阳虚漏汗三型最为常见。
对于气阴两虚型患者,我们常用自拟敛汗方治疗,一般两、三剂即可见效。药用生黄芪30克 生白术15克 防风6克 太子参15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 山萸肉30克 酸枣仁10克 鲁豆衣12克 冬桑叶10克 糯稻根30克 麻黄根15克 生龙牡30克 方中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参脉散养阴敛汗,再加山萸肉、鲁豆衣、糯稻根、麻黄根、生龙牡收敛止汗,张锡纯认为山茱萸得木气最厚,酸收之中,大具开通之力,对肝虚自汗者疗效卓著。而冬桑叶则对盗汗有专效,《本草备要》云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另外,清代医家林佩琴在《类证制裁》中云: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并谓凡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者,只理心血,以汗为心液,心不摄血,固溢为汗,加一味酸枣仁。我们采集各家经验,组合成方,故其效如桴鼓。
对于阴虚内热型患者,我们方选青蒿鳖甲汤加减,药用西青蒿10克 胡黄连5克 知母10克 生地30克 山萸肉30克 牡丹皮10克 地骨皮20克 银柴胡10克 生龙牡30克 酥鳖甲15克 竹叶5克 其中青蒿味苦微辛而性寒,气味芳香为清热透邪之要药,能引骨中之火,行于肌表。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既可滋补阴液,又善入络搜邪,清深伏阴分之热。地骨皮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泻肝肾虚热有神效。如我们在跟阎羽临老中医时曾治一男性患者,70岁,子时盗汗近20-30年,遍服养阴固表敛汗药罔效,夜不安寐,苦不堪言。每值午夜1时始,自觉胸前发热,遂汗出遍及四肢,无法入睡,纳便无殊,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舌红苔薄脉虚弦。治拟养阴清热,以青蒿鳖甲汤加减,一剂汗止,续服五剂,诸症若失。
对于阳虚漏汗型患者,我们采用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汤、《内经》术泻麋衔汤组合加减,药用生黄芪30克 生白术15克 防风6克 桂枝10克 杭白芍20克 山萸肉30克 麻黄根15克 制附块10克 淡干姜6克 生龙牡30克 鹿衔草15克 泽泻10克 炙甘草6克。如曾治一男性,25岁,素体阳虚,近感冒痊愈后一直自觉畏寒怕冷,即使微风拂面,亦感全身酸痛,犹如刀割一般,入夜则浑身发热,汗出如洗,而自测体温正常,经多家医院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虽遍尝中西药,效果均不显著,辗转乃来求治于我们,病史如前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考虑素体中阳不足,表疏邪凑,过用发表散邪药物,卫阳更虚,失其故密之职引起,予上方三剂后病情减轻,续服五剂,诸症悉除。其中《内经》术泻麋衔汤,药物并不出奇,常被人遗忘,上海何时希教授认为其有良好的止汗利小便功能。生白术化湿利水而厚肌肉,肌肤致密,则汗出可止,外邪可御,是不取“肺主皮毛”而取“脾主肌肉”的原理;泽泻利水,清膀胱湿热.和白术配合.可以同走肌表,而逐肌表之水液以下输膀胱,汗液改从小便出之。麋衔草止汗、化湿热、通关节痹痛。也是表分与膀胱经药。三药相得而益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