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和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体现了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基本特点:各种先天性和后天性的致病因素导致局部解剖结构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可能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从而引起组织器官功能的失调,最终导致出现临床症状。
从鼻-鼻窦疾病来说,因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外伤、反复感染、炎症、肿瘤等引起的鼻-鼻窦解剖异常包括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或反向弯曲、钩突气化或偏曲、鼻丘气房、Haller气房、筛泡过度发育、Onodi气房、上鼻甲气化、筛顶低位、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病变、下鼻甲过度肥大、息肉或肿瘤增生、甚至眶内容物疝入筛窦等,这些解剖异常可能导致鼻功能:通气、嗅觉、清洁、过滤、加温、加湿、共鸣、反射等部分或全部异常,出现鼻阻塞、鼻音、打鼾、流涕、嗅觉障碍、鼻源性头痛、鼻出血等症状。
鼻内镜手术可以通过微创外科技术矫正、切除或重建病变部位的解剖结构,同时尽可能保留正常结构及其功能,从而达到干预疾病进入良性转归,最大限度地缓解或治愈临床症状的目的。而术前个性化地研究鼻病患者的鼻内结构、功能与症状的相关性可以为判断鼻内镜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鼻-鼻窦解剖异常基本都可以通过术前鼻内镜等检查或(和)CT检查发现,而这些结构异常与功能异常、临床症状的产生是否有高度的相关性?术者依据临床经验以及患者提供的病史,并结合术前仔细检查患者与研读CT可以做出一个合理的判断。并应在术中做到与术前研读情况对照,尽可能按预期计划进行手术,并随访、验证疗效。除某些不多的术中探查外,过多的术中意外或手术计划调整说明术前检查不充分或研读术前病人资料不够,这是手术安全性的隐患。
当然,手术是从宏观上矫正、切除或重建病变部位的大体解剖结构,为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而微观的结构变化包括细胞、蛋白和基因的病理学变化,则还需要药物治疗、体质锻炼等综合手段干预。所以对于患有呼吸道粘膜先天性异常,包括囊性纤维化和不动纤毛综合征等患者术后疗效预期就不能太乐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