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合自己在综合性(三甲)医院从事临床针灸工作20年的体会,就当前针灸如何与现代医学更好的相互磨合,去繁从简地提出,“针灸治疗所产生的生物效应”为现代临床针灸核心、“穴位的三维概念”为临床针灸难点。从临床针灸角度提出对针灸经络本色的思考,以及治疗机理研究的切入点。
诣在抛砖引玉,改变目前临床针灸被动消极的一面,使其更好地溶入于现代医学体系。
针灸已有上千年历史,为人类的健康所做出的贡献举世公认。针灸事业在建国以后这几十年发展很快,也取得了举世注目的成就。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现代医学也是日新月异,针灸与现代医学相比发展相对滞后。随着我国加入WTO,临床针灸与现代医学接轨是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任务。
现代临床针灸不应是简单地与现代医学融合,或在某方面比高低;而应是在“互为补充”上找准位置,在“互为启发”上发现突破口,在发挥特色与优势方面提高和发展。这是时代对针灸的要求,是针灸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条件之一。
世上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完善的,承认差距,找到差距,针灸也是如此。“对现代临床针灸本色的思考”一文是本人从业二十年的感悟作之,竭力为针灸添光彩。
针 灸
针(刺)具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化很大。从针具发展历史看,现代出土的古代针灸针其粗细、形状如毛线针!且不说制造材料是由骨头、铜、铁、金、银等物质;其制造工艺即使再高明,与目前所用的不锈钢丝针相比也不能同日而语。而现在使用的不锈钢丝针毫针不到一百年历史,因此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针灸名著;特别是针刺操作部分,要思考其所述内容的局限性。
在研读、引(应)用时应根据目前针具改进的现状,引起我们的注意,照搬原文操作将失去现代临床针灸本色。目前这一点针灸界还没有较明确的统一认识。
当然近代针灸杂志所述操作中,针刺的深度、角度、可完全照用,这正是针刺较艾灸更现代的突出本色。不锈钢丝针毫针也不是针(刺)具发展的终极,前几年出现的微波针、红外线针和磁极针都是很好的苗头,关键在于没有人领导组织系统、正规的论证。
艾灸治疗方法历史悠久,多年来,其治疗范围仍如古籍记载基本没多大变化。虽然艾灸的替代品(灸疗仪)已有不少,但疗效不尽人意。纠其原因,这些可能只简单模仿了艾灸的温度。
我们知道:“光(热)具有波动性(光谱)和粒子性”。现已证明,艾灸的辐射能谱在0.8―5.0μm之间,而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红外辐射源,同时也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红外光。人体的这种辐射热代谢将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维护人体内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功能。
穴位与非穴位区红外辐射光谱差别较大,而艾灸必须作用于人体穴位才能发挥其治疗效果。对传统艾灸和人体红外辐射光谱的分析比较发现,艾灸与人体穴位区的红外辐射光谱有惊人的一致性[1];艾灸产生的光谱(频率)能量,生物组织吸收性强、生物效应高。
艾叶燃烧发出的温度对组织的渗透性强,即热频率的组织亲和力高,可直接增加局部织的能量代谢作用。临床上,我们用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哮喘病患者,可有效改善由三S(气道平滑肌痉孪、气道粘膜水肿、气道内粘液栓子)产生的临床症状。对颈椎病、无菌性的各种关节炎有很好疗效。
艾灸治疗操作还是原来所具有的本色,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对它的更广泛应用。因此应以此为切入点,研究探讨艾灸治疗对机体产生良好作用的机理。
经 络
作为指导临床针灸的经络学说,经过千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种终极解释。目前其现实表现在经络理论的绝对稳固性,任何新的理论都难以介入。一旦面临其他理论的渗入,它的反映一是竭力排斥,二是无力涵盖,这最终影响了整个理论体系的更新与发展。事实是,多年来国家在经络研究方面投入巨大,虽然在经络循经感传的现象客观存在及客观规律研究、以及对经络的各种见解等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
但这仅只是重复经典经络的描述,未发现独立于神经、血管以外的特定组织。在经络的实质研究方面,目前尚无重大突破和实质性进展,用其指导现代临床针灸显得十分艰涩。
经络理论的形成是古人对在针灸治疗实践过程中,朴素描述由神经系统出现的一系列现(征)象的概括性总结。它孤立于与之关系最密切的―现代医学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之外,其之所以没有被其他理论所替代,这可能与中医整体观念的超前性论述,和只有一百年发展历史的神经系统研究的局限性有关。
特别是最具有‘超前性’认识的经络腧穴---足太阳膀胱经(穴),其名称和分布与脊髓神经节段植物神经所支配的内脏吻合!膀胱经(穴)所描述脏腑准确性较高,虽然阐述不如现代生物学精确性高,但用其在解释针灸治疗内脏疾病原理上,能使人从现代医学方面容易理解。在例如,刺激耳廓上穴位治疗内脏疾病普通人很难理解,如果知道耳廓皮下分布有迷走神经末梢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人体内脏在耳廓上相应部位的反应点,恰恰都是在迷走神经耳支的分区内,迷走神经支配的耳穴具有反应和治疗内脏疾病的特性。而用传统经典的经络理论解释常常缺乏逻辑,而显得支离破碎。
在现代医学中神经系统未知领域最多,它还不能完全解释某些经络现象。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稳定性强、再生性差、修复困难,几乎无药可治,故多称痼疾,而这正是针灸治疗的强项。除了治疗中风病,近几年我们应用公开发表的针灸临床科研成果“针灸治疗假性球麻痹”、“针刺治疗失语症”等取得良好疗效。
我受到体感诱发电检测电极位置的启发,采用针刺神经干性穴位(穴位下解剖有支配肢体活动的最主要的神经干)治疗中风偏瘫取得良好疗效。针刺信息经神经传入脊髓后,通过上行传导通路入脑,促使相应病损区脑组织血管痉挛的缓解,疏通血流,建立起病损区的侧支循环;促使病灶周围脑细胞电衰竭的复苏。
已有研究证明,针灸可改变中风受累肢体体感诱发电(slsEP),使 slsEP波潜伏期、波间期缩短,波型分化改善。可以说是神经学的发展推动和扩展了现代临床针灸。
经络中运行着的经气,大多人很难理解。古人云“气之与血,异名同类”。 如果将“气”理解为脏腑、组织的生物电活动水平。把‘经脉’理解为神经;‘络脉’理解为血(脉)管,再强调神经与血管(经络)的功能的完整性即不可分割性,就可以较好的理解经络学说。
实际中神经的传导是一个“电(N突触)化学(N接头)电”的过程,其神经突触接头化学过程与血(脉)管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可以说神经及其传导机制代表了经络本色的大部分。现代生理学中已知的具有调节机能的结构是神经和内分泌,它们合作共同完成全身的平衡调节作用。
经络活动不可能独立于之外。因此经络研究应立足于现代生理学的已知部分,分析研究其尚未含盖的针灸经络部分现象,与现代生理学互动式的研究则是很好的切入点。
针灸治疗原理
现代科学的特色之一是标准化,具有可重复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一门学科作为科学技术,应当不仅能为某一个体所掌握,而且可以推广到更多的个体所掌握,即要有可证实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和普遍实用性。目前针灸界流行所谓的“名医时代”,实质上是临床经验发展阶段,其理论性和可推广性不强。
这一模式的一个致命缺点是技术与人不可分离,特定的人一但离世,则其技术也随之消失,别的人只得从头来发展同样的技术。这直接反映在目前针灸专业杂志所发表的论文,大多是低水平重复性临床验证式报道。针灸要提高疗效,必须跨越这一模式,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模式发展为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模式。
这也是时代对针灸的要求,是针灸更好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条件之一。现代临床针灸基础理论系统研究明显滞后,造成同一疾病数(十)种治疗方法,各有各的一套治疗原理解释。治疗上的随意性和不严谨,这直接表现在临床针灸可重复性偏低,严重影响针灸整体水平的提高。
对于绝大多数西医同行而言,上世纪60-70年代,众多西医外科医生手术时采用了针灸(针刺)麻醉,业已证实针灸(针刺)能够产生吗啡样镇痛物质,针灸(针刺)镇痛原理被广泛接受。目前在医疗过程中,十分强调患者的知情权,西医治疗往往有明确的作用点,如或抑制、或阻断、或增强的作用。
同样的疾病用同样的药,有万变不离其固有的原理。而目前对针灸治疗的原理解释多用传统中医阴阳、脏腑、经络等,这只限于中医同行而言可以理解;且直观的量化结果少之又少,并且只重视纯理论推导,忽视针灸治疗所产生的生理效应(提高机体自我修复能力)的研究,即使有也不成体系。
笔者试着先中后西、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利用现有的针灸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对他们(患者、西医同行、针灸教学)解释针灸治疗原理,受到普遍欢迎和接受。
现举例概述如下:
1、有可比性地解释针灸治疗原理
(针刺治疗可避免扩血管药造成的“盗血现象”)
例一, 脑梗塞的患者一侧大脑处于缺血缺养状态血管,对扩血管药物的作用不敏感!这时用上扩血管药,对健侧的脑血管有扩血管作用,在进入脑内的总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患侧的脑血流量相对减少,造成临床症状加重即“盗血现象”。有实验表明针刺治疗对患侧的脑血管有(脑彩超)直接扩血管作用,而无“盗血现象”之忧。
例二, 突发性耳聋的可能因内耳血管痉挛、血流迟缓或血栓形成有关。这时用上扩血管药,可对全身血管有扩血管作用,反而内耳血管对扩血管药物的作用不敏感!这易产生“盗血现象”。有实验表明,针刺治疗对患侧的内耳血管有直接扩血管作用。有实验表明针刺患侧的耳旁穴位时,用(带有放大作用的)状如漏斗的耳镜检查外耳道和鼓膜,其血管的直径和数目较健侧有显著增加,扩血管作用十分明显。
2、从事现代临床针灸研究中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
我们从1994年开始对哮喘病缓解期患者血清干扰素活性水平检测和干扰素的针灸相关性治疗的研究。
1.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在国内首先检测发现哮喘病缓解期患者体内血清干扰素总体活性水平低下,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 span="">);并且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2]。
2.应用干扰素有关的最新进展结合与针灸相关的治疗,以提高哮喘病缓解期患者体内血清干扰素活性水平,增强预防抗病毒能力,治疗哮喘病、预防其急性发作。
①在传统穴位敷贴药物配方基础上,选用能促进或诱生人体内产生干扰素的中药黄芪、甘草等。治疗后的患者体内血清干扰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3];并且干扰素水平的提高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4]。
②首创应用外源性干扰素,直接对患者采用穴位注射治疗。在哮喘病缓解期(患者好发季节前20天)用人白细胞干扰素或基因重组干扰素,取针灸平喘验穴――定喘穴,进行穴位注射,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5]。
(本人主持课题“哮喘病缓解期患者血清干扰素活性水平的研究”于1996年获安徽省科技成果;(安徽省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证书编号95--505―1)。卫生部主办的《健康报》1996.6.27第一版作了专题报到。)
3、去繁从简地阐述针灸治疗原理
针灸治疗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双向良性调节调节。若多种致病因素造成胃肠机能亢进(肠痉挛)/(肠麻痹),用针灸足三里穴治疗后肠蠕动皆趋于正常,治疗不会产生(肠痉挛)P(肠麻痹),不存在矫枉过正。再如针灸(卵巢保养)对女性雌激素(E)的影响与药物治疗的区别也在于此。
但切忌夸大作用!在针灸治疗中,针对神经作用大,其操作强调穴位的三维概念。灸对血(脉)供作用大,其操作强调穴位的二维概念。针刺治疗操作之关键,除尽量减少针刺操作过程中疼痛,更重要的是对穴位的三维概念的认识即针尖所达到的位置。目前有较多文献提及针刺深度,但较少说明针尖所达到的(层次)解剖组织,更少阐述有效的生物效应。这也是“现代临床针灸”难点之一。
针灸治疗对穴位的二维(灸、拔火罐)、三维(针刺、电针)处理所产生的生理效应(提高机体自我修复能力),改变疾病的(中医、西医)病理过程,这就是“现代临床针灸”研究的核心。
针灸治疗其所产生的效应是我们研究的方向;疾病的(中医、特别是西医)病理过程,是我们关注、学习和研究的重点,这就是“现代临床针灸”的本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