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内障
1、话说白内障
白内障,尤其是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眼病之一,是第三世界国家中第一位致盲眼病,占致盲眼病的25%~50%。据WHO统计,当今世界有1500万白内障致盲患者,而我国普查分析,约有400~500万白内障患眼等待手术。
医学上把人眼内晶状体的混浊叫白内障。在瞳孔的后面,有一个透明的、反凸形的小透镜,它就叫晶状体。晶状体是眼内惟一的一个有聚集光线能力的完全透明的凸形状的组织,它把来自外界经角膜和瞳孔进入的光线,集聚到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图像,这样人们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万象世界。如果晶状体混浊不透明,所看到的东西就变得模糊不清,严重者则看不到外部世界,患眼的瞳孔由黑变白,故称白内障。
白内障有先天性、外伤性、并发性、老年性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是老年性白内障。在我国,50岁以上的人有不少有不同程度的晶体混浊,60岁以上已为常见,70岁以上多达90%~95%。
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如同人体衰老一样,虽经几十年大量的研究,原因仍不十分明确。目前多数学者公认白内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年龄相关,最初和最主要的因素是氧化损伤致使晶体蛋白结构的改变。
白内障的治疗,直到今天,除手术治疗之外,尚无一种真正有效的药物可阻止白内障的发展。眼科医生发明了很多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白内障摘出术后的人工晶体植入是人类第一个有功能人造器官的取代手术,这种手术可使95%的人术后获得0.5以上的矫正视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超声乳化手术应用于临床,这是将一种超声波导入眼内,把混浊变硬的晶体粉碎呈乳状,吸出,再植入人工晶体,这样有切口小愈合快,不用缝线,术后散光小,可在门诊手术等优点。
2、白内障手术,不必等“长熟”
手术是白内障盲人恢复视力的最佳途径,白内障手术虽小,但是要求技术却很高。所以患病后一定要及时、定期到正规医院检查,做手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由于医疗技术及设备的限制,患了白内障必须等到完全看不见了(俗称“长熟了”)才能手术。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眼科的仪器和技术都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超声乳化技术的运用,切口小、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好,极大地提高了白内障手术的成功率。
因此,当白内障影响到日常生活的行动时,即可决定实施手术。一般选矫正视力0.2左右的,这样基本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有些因工作生活需要较好的视力亦可更早一些动手术。
为了确保手术获得良好效果,医生在术前会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眼部炎症的患者,需要先进行治疗。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病人完全知道医生在手术,而不感觉到疼痛。
现在社会上很多药的广告宣传能治白内障,还有一些祖传秘方、新药特药等等,这些药往往很贵,很多患者往往在尝试各种药物治疗,花了大量金钱而治疗无效后,才到医院就诊。由于白内障形成的机理尚未明确,至今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治愈或阻止白内障的发展,希望广大的白内障患者不要听信广告而化了怨枉钱。
二、流行性出血结膜炎俗称“红眼病”
“红眼病”的特点:起病急、潜伏期短,约在24小时发病,传染性
非常强
症状表现:常有眼痛、异物感畏光、流泪,单眼或双眼红,有大量粘液脓性或浆液性“眼屎”,大多病人经及时治疗愈后不影响视力,但个别病人可造成角膜病变,后果就严重了。
“红眼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染,接触患者的眼分泌物或分泌物沾过的水、毛巾、手帕、脸盆、玩具、生活用品、公共设施等,与“红眼病”患者握手后揉擦眼睛也会传染。
“红眼病”患者防治方法:
1、单眼患病者,应防止健眼受到传染,在冲洗或滴眼药时,头偏向患侧,以防分泌物和泪水流入健眼。分泌物增多时,每天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眼睛3~4次,将眼内分泌物清洗干净。
2、遵医嘱滴用消炎和抗病毒眼药水,睡前用眼膏。有些患者求医心切,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打消炎针,这对红眼病来说是没必要的。畏光者可戴有色眼镜。
3、患者应及时隔离,尽量少到公共场所,用具应单独使用,不与家人共用物品。使用过的纸巾、棉支要用塑料袋单独放置密封丢弃。
4、要注意手的卫生,不用手和衣袖揉眼睛,滴眼水前后或揉眼睛后均需洗手及洗水龙头开关,避免传染他人
健康人群预防
1、“红眼病”流行期间要注意手的卫生,勤洗手,不用手和衣袖揉眼睛。
2、“红眼病”流行期间学生暂停做眼保健操。
3、“红眼病”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游泳后应点消炎眼药水预防。
三、青光眼
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力间断或持续升高的一种眼病。持续的高眼压可以给眼球各部分组织和视功能带来损害,如不及时治疗,视野可以全部丧失而至失明。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三大致盲眼病之一,总人群发病率为1%,45岁以后为2%。临床上将青光眼分成三大类:1、原发性青光眼。2、继发性青光眼。3、先天性青光眼。
在临床工作中,很多青光眼病例到我处就医时,视力已完全丧失,由于青光眼对视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此时做任何治疗都已无法挽回有用的视力了。
专家建议40岁以上者应定期检测眼压。
眼科专家赵家良教授指出,青光眼已成为我国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而且患者一旦失明就不可能复明。他呼吁,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普及青光眼防治知识;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量眼压,以便早期发现,合理治疗。
虽然青光眼造成的视力和视野损伤是不可逆转的,但青光眼患者只要被早期发现、合理治疗,绝大我数患者都能终生保持一定的视功能。目前我国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都有一些比较成熟的方法,对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做到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但由于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往往被忽视;另一部分急性青光眼患者发病常常在半小时,甚至十几分钟内,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眼病而延误治疗。还有相当部分确诊的青光眼患者没有进行合理的治疗。
对40岁以上者做健康检查时,应包括筛查青光眼的项目。
※ 青光眼问答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通常可使青光眼避免失明的危险。早期诊断以及仔细的,终生的治疗是保护您视力的关键。
那些人易患青光眼?
1、超过35岁
2、青光眼患者亲属(家族史)
3、高度近视
4、糖尿病
什么时候应该进行青光眼的全面检查?
1.35 岁和40岁时
2.40 岁后每隔2-3年检查一次
3.60 岁后每隔1-2年检查一次
如果有前述的青光眼危险因素存在,35岁后每1-2年检查一次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眼内压异常升高→损伤视神经→视野缺损。青光眼的产生是眼内压异常升高所致,而眼内压升高通常是由于眼的泵系统异常引起,排出管道堵塞或被覆盖,而睫状体不断地产生房水。换言之,水喉还开着,而洗涤槽的排水道却被堵塞。
积聚在眼内多余的房水压迫眼睛的最薄弱点:眼后部的视神经。升高的眼内压将视神经向后压成“视杯”或视神经凹陷。如果长时间眼内压过高,将损害视神经,这种损害表现为视力逐渐变差,最终失去视力。早期视力的变化非常轻微,不影响中央视力。中央视力即向前看的时候,能看见的中央部分。周边视野,是最先被影响的部分,也不易被病人发现。
现在尚未寻出眼睛的排出管道不再正常工作的原因,但医生确实知道青光眼不传染,也不危害生命,如果及早诊断,细心治疗,青光眼也很少导致失明。
青光眼的一个后果视力丧失通常是不可恢复的,但早期诊断和细心的终生治疗可帮助预防视力的进一步损害。大多数青光眼可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得到控制。
青光眼是否可以治愈?
一般来说,青光眼不能被治愈,但能被控制。一旦确诊,就需要经常的、终生的护理。不停地观察和治疗能控制眼内压,从而保护视神经,防止视力损坏。眼药水,口服药物,激光手术和显微手术在长期控制眼压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许多人认为通过药物或手术将高眼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青光眼就算治愈了。事实上,青光眼仅仅是得到了控制,它还未得到治愈。即使在药物或手术治疗已成功地控制了眼内压,请眼科医生进行常规检查都属必要。
怎样诊断青光眼?
为了安全和精确的原因,眼科专家现在作出青光眼的诊断前先检查四个因素。
眼压、视神经的形状和颜色、视野以及前房角的情况。常规的青光眼检查常常包括以下两项:眼压计和眼底镜。
眼压计用于测量眼压。眼底镜用于检查眼睛的内部,主要是检查视神经的形状和颜色。
如果眼压不正常或视神经异常,医生将进行一或二项青光眼的特殊检查:1、视野检查。2、前房角镜检查。
上面这些检查能够容易地诊断大部分青光眼。
怎样治疗青光眼?
青光眼治疗的基本措施是药物的应用,它可增加房水的排出量,或者降低眼内房水的产生量。大多数病例通过药物能安全地控制眼压数年。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有许多不同的强度和组合。医生会尝试用最少量的药物产生最好的治疗效果,最少量的药物产生最少的副作用。药物治疗通常必须每天给药,紧记每天按处方用药,对控制眼压是必要的。
大多数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副作用。
手术治疗。手术是另一种治疗青光眼的办法,任何手术总有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在开角型青光眼,只有当最大剂量的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者病人不能忍受控制眼压的药物治疗时才考虑手术。但闭角型青光眼主张早期手术。为安全起见,一次一般仅做一只眼睛。
四、近视眼
1、什么是近视眼?
近视眼也称短视眼,既看近清楚而看远不清楚。这种眼在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曲折后所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之前,所以看远处的目标模糊不清。
2、为什么会患近视眼?
直至目前为止,其病因还不甚清晰,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一般认为,高度近视属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中低度近视属多基因遗传。
(2)发育因素。婴幼儿时期眼球较小,为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加长而趋向正视,如发育过度则形成近视。
(3)环境因素。近视的发生与发展与近距离工作有密切关系,尤其是照明不足、阅读距离过近、阅读时间过久、字体不清或过小以及姿势不良等都与近视的发生有关。而青少年的近视大多数是后天不良环境因素而造成的,特别是配戴不合格的眼镜引起的近视度数加深。
3、如何预防近视?
人的眼球由儿童到发育期,最容易发生近视改变,学龄期如果不注意适当控制阅读时间、距离、照明度就容易患近视。因此在学龄期,老师和家长都要教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1.姿势正确;
2.眼与读物距离保持25~30cm左右;
3.不在乘车、走路或卧床情况下看书;
4.用眼1小时后应休息10分钟左右并远眺;
5.教室明亮,照明应无眩光或闪烁,黑板无反光,桌椅高度合适;
6.勿在阳光下照射或暗光下阅读或写字;
7、定期检查视力,如有异常及时矫治。
如果发现孩子看远物不清楚,或喜欢眯着眼看,那就表示孩子可能有近视了,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如果检查结果只是调节痉挛(假性近视),就应该改变阅读习惯,注意用眼卫生,可以避免发展为真性近视。如果检查确定为真性近视,那就应该配戴适度的眼镜。
4、如何治疗近视?
迄今为止,防止近视的各种器具,实践证明疗效是很不确切的,甚至是无效的。近视的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大类。
1.验光配镜。配戴合适的眼镜是至今最有效、最安全的矫治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框架镜、隐形眼镜、OK镜。
2.角膜接触镜,即隐形眼镜。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品牌、不同类型的软性或硬性接触镜。
3.OK镜。
4.青少年渐进镜。
5.准分子激光手术。一般来说应在18岁以后,近视度数稳定1年以上才能施行。
5、戴眼镜会越戴越深吗?
一般来说,大部分近视眼属于单纯性近视,起于学龄期,度数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到了18-20岁左右趋于稳定,因此近视眼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并非由于戴眼镜引起。应在验光师指导下戴镜,并在平时注意用眼卫生,越不注意用眼,度数越容易加深。
当然,验配不合格的眼镜是有害无利的。有的人戴镜后近视度数加深,这是因为戴镜后仍不注意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所致,并不是戴镜的后果。但是如果验光不准确或配戴不合格的眼镜确实可以引起近视度数的加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