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新月异的磁共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适用于临床诊断、鉴别的新序列,新处理方法被挖掘出来,但究竟哪种方法可以经受时间的考验,成为如t1,t2,tof等被广泛应用的技术,还需要大量临床实验的检验。这里,我们介绍一种全身弥散技术(俗称类pet成像技术)及其在临床的初步应用。
弥散技术(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目前在神经系统,特别是脑梗塞的鉴别诊断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把弥散技术应用于体部mri检查,是近些年被广泛研究的课题,内容包括利用adc值对肿瘤良恶性的评估,放化疗疗效的评估等。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磁共振序列,要挖掘它的潜力,就需要对序列进行变形。dti(diffusion tensor)技术就是其中之一,主要集中于对dti技术的后处理分析。而stir-dwi,则是在尝试改变dwi的对比,突出dwi对疾病敏感的特点。
全身弥散技术就是在传统dwi序列的基础上,添加ir,翻转恢复脉冲,起到抑制部分短t1信号的作用。
添加了stir的全身dwi序列,常规扫描参数同传统dwi序列类似,如矩阵:128×128,fov:36,层厚/层间距:7mm/-1mm,弥散b值:0,800等。但不同的是它需要设定ti时间:160ms,平均次数nex:8。一般一次采集240mm覆盖范围的体积。轴位采集结束后,提取出弥散图像,并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获得矢状、冠状或3维图像并反色。
全身弥散技术可以抑制肌肉、脂肪、肝脏、肾脏产生的磁共振信号,突出病变区域的对比度。
此项技术扫描方便,不需要操作者对解剖仔细定位,就可以大范围获得对病变有高敏感度的弥散加权图像,在临床应用中有很大的推广潜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