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西欧国家即开展了纵隔手术,以治疗纵隔疾病。直到20世纪中期才有较大的发展。随着胸腔内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的增高,对纵隔检查的侵人性和非侵人性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Harken及其同事于1954年首先报道了经颈纵隔探查术,介绍了他们用Jackson喉镜锁骨上切口探查纵隔的经验,确定肺癌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同时提出了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肿瘤不能手术的概念。其缺点是仅能对一侧纵隔进行探查活检。
40年后的今天,这种技术仍被认为具有合理的临床实用性,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通过纵膈镜对胸部淋巴结的探查产生了胸部淋巴结引流图的雏形。
纵隔镜检查方法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肺癌病例,查明纵隔淋巴结有无转移,肺癌的诊断和分期,以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此方法在欧美国家应用较广,而在我国应用尚少,仅见少量报道。
国内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该技术,但由于认识观念不统一等诸因素的影响,普及较慢。1964年傅尧箕等在我国首先开展纵隔镜手术并取得良好效果;60年代后期,上海市肺科医院裘德懋等应用小儿气管镜及食道镜用作纵隔镜检查;上海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谢大业等于1978年采用自制的纵隔镜开展20例的纵隔镜检查术。1998年吴一龙等报道了把纵隔镜检查用于纵隔疑难疾病的鉴别诊断上。2001年王俊等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电视纵隔镜手术。
我国医疗单位中使用纵隔镜的单位不多,主要用于诊断而非治疗,文献上报道的相关论文更少,不少医生和患者不愿为检查作诊断性的纵隔镜手术,而愿意直接开胸手术探查,正是这种主观上的原因限制了纵隔镜检查术在我国的开展。相信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循证医学日益深人人心,在先行者的工作基础和示范影响下,此项技术势将在我国得到普及发展。从实践上看,纵隔镜检查在肺癌分期,特别是胸部疑难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其他方法不能代替的作用,是一值得倡导的检查方法。
适应症,(1)纵隔淋巴结活检,主要用于原发性肺癌、转移癌、食管癌、头颈部癌、淋巴瘤、炎性和肉牙肿病、结节病、结核病、尘肺等诊断和分期。(2)纵隔肿瘤、囊肿、移位器官的诊断,如胸腺和胸腺瘤、支气管源囊肿、畸胎瘤、皮样囊肿、胚胎细胞或其它肿瘤、移位的颈部器官、甲状旁腺、纵隔甲状腺肿等。(3)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4)纵隔探查治疗甲状旁腺瘤;(5)纵隔囊肿的摘除;(6)纵隔积存物的引流或清除(血肿、乳糜、脓肿)等。
特别是癌灶对侧纵隔淋巴结情况,决定肺癌的分期和手术适应证、放疗的范围以及疾病的预后。这是纵隔镜检查的最主要适应证。目前常常使用的胸部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PET-CT等只能提供病变部位的影像学诊断,E-BUS等取得细胞学样本也远无法替代纵隔镜检查所能获得的大块病理学样本对明确诊断的价值。
禁忌症,纵隔镜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很罕见,它包括严重颈关节炎者"颈椎强直不能后仰者" ,小儿或身材十分矮小者,"其颈纵隔隧道不能置入纵隔镜者和气管切开造口者。
对于气管周围直径在3 cm以下的孤立小病变,可在纵隔镜检查的同时做病灶的切除术。胸腺切除术治疗重症肌无力,探查治疗甲状旁腺瘤,纵隔囊肿的摘除,纵隔积存物的引流或清除(血肿、乳糜、脓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