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次月经中间,“必有一日氤氲之候”,即排卵期,可见带下增多,色白质粘腻如蛋清,宫颈粘液呈典型的羊齿状,基础体温低温相与高温相交替,称为经间期。( 基础体温(Basal Body Temperature, BBT)又称静息体温,是指妇女经过6―8小时的睡眠以后,比如在早晨从熟睡中醒来,体温尚未受到运动饮食或情绪变化影响时所测出的体温。基础体温通常是人体一昼夜中的最低体温。)经间期出血,持续2---7天,且呈周期性发作的称“经间期出血”,亦称排卵期出血,又称氤氲期出血。一般可分为经间前期出血、经间中期出血、经间后期出血。西医学把它归入“排卵期子宫出血病”。
西医学认为,出血原因可能是由于排卵时卵泡破裂,血液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中医学认为,经净后半月左右,阴精逐渐充盛,精化为气,阴转为阳,是月经周期中一次重要转化,阳气骤盛,氤氲之状萌发,标示着排卵的到来。若阴精不足,肾虚血少,阴阳转化不太顺利,氤氲状加剧,不能涵养子宫充任,脉络失养,血海固藏失司;或心肝郁火,得阳气内动,其火益旺,迫血伤络,血海不固,故致经间前期或经间中期出血。如治疗不及时,阴虚日久及阳,阳气不足,不思统摄固藏,多可见经间后期出血。此外,湿热内蕴之人,得氤氲阳动之机,也可损伤子宫充任而见经间期出血。又阴虚而瘀阻胞络的人,于氤氲之时,淤血随阳气内动而损伤胞络,亦可以导致经间期出血。《哈荔田女科医案话选》指出:“发病具体原因,则或因阴虚火旺,或因肝经郁热,或因湿热蕴积,困扰血海,加以月经中期时冲任二脉之气逐渐旺盛,激动脉络,以致血不循经”。
本病如无明显症状,可按肾阴虚主症论治。如有症状,则根据基础体温曲线,及月经周期分经间前期、中期、后期辩证论治。一般按肾阴虚、肾阳虚、血瘀、痰湿四型辩证论治。且辩证分型一定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切不可拘泥于出血症和简单的分型论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