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精神科大夫,用药物治疗失眠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的确有许多患者恢复了良好的睡眠,再也不用吃药了。但是面对一些治疗不好的病人,或带着氯硝西泮、奥氮平、米氮平辗转找到我的病人,我不得不再次去思考,如果当初我们的药物再温柔一点,病人的心理问题能够早一点得到解决,现在的治疗效果会不会更好一些呢?
失眠,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它背后常隐藏着很深的心理问题。目前比较肯定的是心理治疗是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有很多流派,而每一个流派的方法并不能去解释或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因此真正用单一的心理治疗手段去应用于临床并不切实可行。这就是如今心理治疗在不断整合的原因,在临床上,应用心理学的基础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心理问题如失眠,经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甚至简单的心理咨询就能够让患者重拾美梦。
了解失眠的真正病因,放下内心的包袱。
生活事件在精神科是不可小视的,往往一些精神疾病的产生与生活事件有很大的关系。而心理学上经常用到心理冲突一词,用在失眠患者身上,似乎更加准确。很多患者一方面强调我没有遇到什么事,另一方面又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放不下。如一女子,夫有外遇并在外生养一子,虽已和好,但失眠依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哪位女人能够允许丈夫婚内与他人生子,而自己能够放下呢?还有一老妇,女儿和儿子均婚姻失败而离异,至此失眠求治,虽对医生反复强调,“我不去管他们,现在离婚的多得很,我只想把自己睡眠看好。”我不禁要问,你心里的包袱真的放下了吗?作为医生,其实并不能用实际行动来解决病人的心理冲突,但是有些心理冲突一旦被脱去伪装,暴露出来之后,也许就弱化了许多。如一退休老师,因为好心将自己的多年的积蓄5万元借给了一位多年好友,因对方无力归还,出现失眠。频繁就医,却有视金钱如粪土的清高而羞于启耻此事,被医生问出之后,一周后睡眠就有明显改善。自嘲说,“5万元又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却花费数万元看病,看来我还是把钱看得太重了。”
了解睡眠的自然过程,减少对睡眠的干扰。
睡眠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的。那种能连续上网29小时猝然而死的人不是不知道,只是因为对网络游戏的痴迷与狂热,让其欲罢不能吧。然而,过分强调睡眠重要性的人,往往会为了睡眠而睡眠。一旦超过上床时间或者睡眠的量不够就想到了因此带来的不良后果。“越想睡越睡不着”是许多失眠患者共同的声音。其实是睡眠是人的一个生理过程,和人体的出汗、以及跳动一样都不会受人的大脑的指挥。而当我们“想睡”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大脑已经在干扰睡眠了。“越睡不着越想睡”使这种干扰越来越强烈,加上病人既往失眠的体验而使人变得焦虑起来,最后变成了“不上床想睡,上了床就清醒了。”那如何减少大脑对睡眠的干扰呢?一般来说,如果你能做到放松、转移注意、顺其自然,睡眠可能就不期而至了。放松是紧张的反义词,而紧张是很多失眠患者并不能意识的一个问题。人经过一天的劳作,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这时候特别需要通过睡眠来放松,而一旦失眠,不仅没有得到放松,反而会加重这种紧张状态。因此对于失眠的人来说,主动的放松过程是非常必要的。放松也是心理治疗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失眠的人可以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学会一种放松的方法。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想像松驰训练法。患者可以想像自己躺在草原上,整个人非常舒适,很远很远处有洁白的羊群,天空非常非常的蓝,只有几朵白云在飘荡,有一种感觉不到的微风在自己身边吹来吹去。然后将自己的意念集中于头部,每一根头发开始,自然的垂落;紧绷的整个头皮一块一块地松驰,一点重量也没有。(将自己的每一个部位都想到,想像他们失去了重力)。整个过程一般10-15分钟,最好能够伴有舒缓的呼吸。要据自己的情况,可能重复上述的过程。
了解药物的性质,排除药源性失眠。
失眠患者对药物的担心要超出正常人,这不仅缘于药物本身,也来自于周围人的共识,包括大部分的医生。镇静催眠药的发展有几个过程,最早普遍使用有肯定作用的药物有巴比妥类和醛类,不可否认这些药物的长期使用可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所以临床上几乎不用来治疗失眠症了。安定类药物的出现,耐受性和成瘾已经大大减少,特别阿普唑仑、艾司唑仑、氯硝西泮、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安定类药物也已经克服了普通安定(地西泮)的弱点,病人出现的成瘾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得以广泛使用。近年来,非苯二氮卓类(非安定类)的药物大量研发,安定类本身固有的一些副作用如肌松、减慢心率、抑制呼吸等也大大的减少。但是大多数人对镇静催眠药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早的时候,以致于对药物的恐惧有增无减。这与我们医生的宣传不无关系。在临床上,除了使用镇静催眠药来治疗失眠症以外,有时候我们还可能利用某些抗抑郁剂和抗精神病药物拥有镇静、嗜睡的副作用来治疗一些严重的失眠患者。由于这类药物的作用较强,能够立竿见影,现在很受一部分医生的欢迎。窃以为,还是少用为好,除非病人本身拥有精神症状或情绪异常。现在临床上经常见到的一些中成药,由于作用较弱,恐怕很难作为一线用药。而有些医生和患者刻意去追求这类药物治疗,恐怕还是对前述药物的一种误解或其他因素吧。
了解病人的应对机制,重塑良好的性格。
以上的道理很浅显,但做起来却很难。这也是很多病人无法取得良好疗效的原因吧。因此,单纯使用这些支持性心理治疗还不够。作为医生,有必要使用心理学的知识,帮助患者找出自己对心理冲突的应对机制,让患者自己发现这种机制存在的缺陷,激发其自身能量,努力去重塑良好的性格。如果病人或医生决定使用心理治疗去改变病人一些潜在的东西,恐怕双方都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了。
当然,如果病人系其他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导致的睡眠的障碍,最好能够先进行明确诊断,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手段去解决原发病。不过,以上的方法对失眠症状也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最后,想起了一句话:“心灵的事,要慢慢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