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及美学的来源
“美是生活”,美与人类的文明形影相随,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重要的环节。美是人类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美好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美学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原始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自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是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的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产生独立思维和劳动创造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根据考古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遗留物品,我们可以找到原始人用石珠、兽牙、贝壳等用兽皮串联起来,或者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器物佩带在身上的习俗。不仅这些装饰品能表现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而且原始人遗留下来的一些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的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原始人类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保留至今的微乎其微,大多数随着时间的迁延和近、现代人类的无意识 的损毁活动导致原始艺术的荡然无存。我们惟有通过考古发现遗留在洞穴或岩壁上的绘画与陶器、串珠或其他的一些生活器物的残片,能让我们感受原始艺术美的记录。
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的感官刺激,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总结这些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对人类早期审美现象的思考、探讨始于古希腊,从古希腊“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断臂的维纳斯)到“萨莫德拉克的胜利女神”,我们从这些展示人体美的雕塑上想象着当时社会对人体美的崇拜的一些风尚和习俗。毕达哥拉斯、赫拉克里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这些在当时社会中影响巨大的哲学家们都参与了美的探讨和争论。这些关于美的观点、见解、探讨,成为他们哲学思想、道德思想、神学思想以及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的一部分。但许多的美学观点都是夹杂在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甚至史传、书札、批注等论著中,人们还没有从那些混杂交织的思想体系中为美学专门寻找出一个独立、特殊的研究对象。
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由德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美学家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 首次使用。Baumgarten 的著作主要有:《Aesthetica》、《形而上学》、《哲学伦理学》、《实践哲学》、《自然法》、《哲学概论》。1750年,他的《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Baumgarten将美学定位为“感性认识的科学”,把“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部分提出来,而且明确了它固有的研究对象领域,奠定了美学的科学基础。Alexander Gottliel Baumgarten也因此成为现代美学之父。
Baumgarten认为“美学是以美的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关于美的艺术理论”,“美的研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这就是“美”。而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他认为心理活动分为三类:“知”、“情”、“意”。“知”是居于理论认识,其对应的学科为逻辑学,“情”属于情感作用,源于感性认识,其对应的学科为美学,“意”即为意志,其对应的学科为伦理学,这些理论展示了他的美学体系的基本思想,也就是说,看上去美的东西只是感性的认识中的情感作用,但绝对不能脱离心理、伦理学、逻辑学等。美学涉及范围很广,美学感念也不只是形式的美,还包含了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环境、宗教、政治等等因素。朱光潜认为“美是和谐”,认同的和谐、完美,具有最普通意义的美感和最为丰富的内涵。
二、人体美
原始的美是自然的,现代的美具有装饰的成分。美的形式是反映具体事物美的特定内容的外在形式,统称“形式美”。形式美通过人的感官刺激给人以美感,引起人的特定想象和情感。表现和欣赏人体美是人类自我发现、自我体验、自我完善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同时,人体的性征也是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美是艺术感受和性感受的精神升华,是性心理的一种释放。
早期的性美感与人类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性爱不仅是繁衍后代,更是人类美好感情的集中表现。性爱的审美机制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内涵,爱和美的统一是把性升华到美的境界。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壁画、雕塑等诸多人体艺术的展现均具有多层次的性感诱惑力,这些艺术品从头、面、颈、胸、腹、四肢、手、足和性器官广泛存在于人感官的微妙效应,尤其深化了形态、表情和姿态,具有最高级的精神生活上的美的享受。(1)
关注人体的美,就是关注我们自己,是爱自己、爱生活的表现形式。当今社会从文学、雕塑、摄影、绘画、体育竞技甚至社会饮食文化中引起争议的“人体盛”,人体艺术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人体美是直观的、感性的,也是朦胧、神秘的,直到今日我们还在探讨人体美的源泉。人体美学的探究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并且与人类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这种探究会引起我们的思考:世界是什么?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到底是谁造就了人类?我们最朴实的来,最终也会最朴实的离开这个世界。
人体之美,首当其冲的就是人体的曲线美。人生命的全部也像是一条曲线,一个圆,不管这个过程是圆满还是遗憾,最终,人的生命都会回到原点。
黑格尔认为形体美最适宜于体现心灵,人体是心灵特有的感性表现:“只有在心灵自己所特有的那种身体里,心灵才能圆满地显现于感官”。 (2)
人体美是自然的、客观的存在,也是主观的愉悦感受,是人自身天然美的凝聚和显现,它既能给本人以极大的心理满足和自美的心理享受,又能给他人以审美美感,使人赏心悦目。追求外在的形貌美,是人的本然天性。
广义的外在美包括形体美、容貌美、体态美、行为美、风度美、语言美等。但人的外在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遗传因素决定的,对外在美的扩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对外在美的审美具有表面性、浅显性。对秀丽的容貌、优美的体态的审美体验主要是感性的、主观的,它不能引起内心世界的灵魂的震撼,其美好印象是肤浅的、短暂的,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忘却。
外在美还具有变动性、流动性。人不可能永葆青春,即使是花容月貌的绝代佳人,随着岁月的迁延,韶华一逝,就会春残花败,令人唏嘘不已。
无论怎样,人的外在美是美的外形的直接观照反映。就本质与现象而言,它属于美的现象。人的内在美乃是人之美的本质,与外在美相比较,它具有不变性、无限性。它可以超越时间、历史的限制,横亘千年而熠熠生辉。时间可使人珠颜改色,但美的精神不会枯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人西施、王嫱、貂蝉、杨玉环,虽然躯体已逝去千年,她们的容貌人们现在无法想象和描述,但她们的美丽传说仍流传久远。
心灵的内在美是蕴含于内的性格、品德、思想、情操等内在的美感结构,主要包括心灵美和性格美。内在美具有令人入迷的高贵风度,这种风度既是良好气质的显现,又是佳容美姿的展示,它要求人的形貌与其装饰、举动和谐、匀称。它操纵、驾驭着外在美,是人之美的源泉。正因为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人才能真正成为完美的人,才能让人产生由衷的美感。
虽然人人希望天生丽质,但美貌并非人人都能天生拥有。恰如其分地进行修饰美化,如美容化妆、健美锻炼,文化修养,开阔眼界,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拥有了高雅的风度,也可以使平庸的形貌变得生动艳丽起来。美好的装饰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应当倡导。被称作“民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不光是容貌美,还有她不凡的知识和气质。这种风度之美,贵在自然,不是刻意的模仿或夸张。人类千百年积累起来的审美经验表明:装饰打扮与自然造化浑然一体的人,才会拥有令人陶醉的优雅气质,才是最美的人。
三、容貌美和形体美
面部是人体美的焦点,姣好的容貌令人过目不忘。容貌美能抵消部分形体美的不足。其次,皮肤的细腻、光泽、柔韧能让人赏心悦目,增加美感。颜色:皮肤薄而细嫩,透明感强,血管充盈度好,显粉红稍白或淡黄;润泽:湿润及光泽的程度;细腻:纹理细腻柔滑;弹性: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皮下脂肪垫匀称紧凑;功能:对冷、热、疼痛及神经反射活动正常;体味:无特殊的异味(如:腋臭)。
人的服饰、发型可以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但人体的形体美却具有广泛的共性。这种美学欣赏通常不会随社会的变化而轻易改变。虽然“肥环瘦燕”分别是唐汉不同时期的美女标准,但体形匀称是人体形体美的基本特征:站立时,头颈、躯干和足的纵轴在同一垂直线上;肩部稍宽,人体骨架匀称、适度,肌肉与脂肪组织富有弹性和协调;头、躯干、四肢的比例与头、颈、胸的连接适度。(3)过胖、过瘦或肩、臀、胸部的细弱无力,以及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身体某部分骨骼、肌肉的过于瘦纤或过于发达,以及脂肪分布异常,都会影响形体美。
今天的女人什么样的体型最美丽?以下是当代美女的标准:
1、以肚脐为界,上下部量高度、大腿与小腿、前臂与上臂的比例均符合“黄金分割”定律,约为5:8。
2、肩宽:两肩峰之间的距离,肩宽等于胸围的一半减4厘米。并且双肩与生殖器所组成的三角形也符合“黄金分割”定律。
3、颈围:在颈的中部最细处,颈围与小腿围相等。
4、胸围:由腋下沿胸部的上方最丰满处测量胸围,应为身高的一半。
5、腰围:在正常情况下,量腰的最细部位,腰围较胸围小20厘米。
6、髋围:在体前耻骨平行于臀部最大部位,髋围较胸围大4厘米。
7、大腿围:在大腿的最上部位,臀折线下,大腿围较腰围小10厘米。
8、小腿围:在小腿最丰满处,小腿围较大腿围小20厘米。
9、足颈围:在足颈的最细部位,足颈围较小腿围小10厘米。
10、上臂围:在肩关节与肘关节之间的中部。上臂围等于大腿围的一半。
让人的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变得好看,我们需要做许多细致的工作――美容、化妆、美甲、美发、文身、纹眉、抽脂、脱毛等等,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有能力把自己的身体弄得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花哨与有趣。这种装饰是在为我们的身体投资,为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寻找增值的可能,让身体更加发出光彩、引人注意、不同凡响,最终我们作为个体的魅力可能就增加了。
四、形体美的修饰和医学美容的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你可以看到,形体美的修饰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进步,我们从要求身体健康的需要,提升到整体形象修饰的需要,现在到了处理好身体局部细节的需要,明显地走到了专业化、精细化提升附加值的水平,隆鼻、重睑、提眉、去皱、隆乳、抽脂等等形体美容的方法也应运而生。这些细碎的组合手段是当今流行与时尚的重要特点,既成为衡量人的品位与趣味的重要标志,也成为社会阶层分布的符号性象征。与此同时,身体美化的需要也造就出相应的服务行业,甚至是科学、严格的医疗院所也开展了美容方面的服务项目,医学美容中心和社会美容院等等行当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早在公元前1553年,古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浮石和雪花膏去除面部瑕疵,使面部变得光滑。1905年,德国皮肤病学家Kromayer首次用圆柱刀挫平擦皮的方法治疗瘢痕、纹身和色素,被称为现代磨削之父;1947年,Iverson开创了现代磨削术的新时代。90年代以来,脉冲激光、微晶磨削术将现代磨削技术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高度。(3)
现代形体整形方法可以追溯至1921年,法国的一位名叫Dujarrier的外科医生为了给一名芭蕾舞女郎塑造更好的形体,用刮匙去除其膝盖外脂肪,结果病人出现坏疽,导致截肢。1974年意大利的妇产科医生 Giorgio Fischer发明了脂肪抽吸;1985年,Jeffrey Klein开创了肿胀技术的脂肪抽吸时代。早期的脂肪抽吸需住院全麻、输血,肿胀技术由于麻醉效果好、出血少,已成为脂肪抽吸的金标准。1993年发明的超声辅助的脂肪抽吸术(UAL)、超声共振脂肪抽吸(VASER)、电动脂肪抽吸、1994年开始的激光脂解脂肪抽吸术扩大的脂肪抽吸适用范围,减少了相应并发症。
20世纪80年代,皮肤科医师重新开展了被放弃近半个世纪的睑成形术和整容手术,Chrisman、David、Asken等对传统睑成形术的和东方人睑成形术做出重大贡献,并且发展了激光睑成形术。目前皮肤科医生掌握使用肉毒杆菌毒素或不同种类的填充物进行新的除皱治疗的前沿技术。(4)
1995年美国Bitter博士提出PhotoFacial技术概念:特定光谱穿透皮肤,被组织中色素团及其血管中血红蛋白优先选择吸收,破坏扩张的血管、色素基团、色素细胞;强光产生的光热作用、光化学作用,使深部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增生、重排列,恢复皮肤弹性。1998年光子嫩肤应用于临床,属无创/微创的美容治疗手段。治疗多种皮肤色素性疾病:雀斑、黄褐斑、日光性角化等;治疗皮肤血管性疾病: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潮红、红斑型酒糟鼻等;改善早、中期光老化及年龄衰老引起的皮肤质地变化如:毛孔粗大、松弛、细小皱纹、皲裂等。
当美国明星朱莉宣称自己切除乳房复出时,我知道整形美容外科发展的具有里程碑标志的时代来临了!乳房是人体的性器官,不仅有哺乳功能,更是形体美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乳房曲线的优美给人无限遐想和慰籍。多数美学和美容专家认为乳房美包括部位美和形体美两个方面,并与全身的比例协调。并且随身体姿势的改变和上臂的活动,乳房相应移动产生动态美。塑造乳房美的方法包括假体/自体脂肪隆乳和乳房切除术后的乳房再造、乳头内陷修复、乳头肥大缩小术等等。
五、形体美容的商业化
现代社会形体美容的商业化已经在向高端化和大众化分层次快速发展, 虽然广泛商业化的形体美容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并不是一件在公共道德方面完全没有非议的事情,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个人肉体隐私在专业服务人员处理过程中的呈现、人体在完成美化处理后向有限的或者更多观众的展现,以此来体现个人的商业价值,这与某些传统、保守的肉体遮掩道德观念是完全背离的。同时形体美容手术后,会激发个体及群体的展示欲望和审美欲望,并极大提升个人身体的商业价值。当个体在身体借助于美容专业服务进行形体美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刺激了人的身体商业化与公开化的过程和结果,从而与社会群体中传统的、内敛的身体道德观念产生直接的冲撞。
我们的社会已经容纳了人体展示的各种商业行为,甚至于预防乳腺癌、宫颈癌等关注人体健康的公益活动也以全裸或半裸的人体展示活动来吸引大众的目光以强化宣传目的。这是不是人体美与自然美的返璞归真,抑或合二为一?
参考文献:
z1{史成礼,史葆光,黄建初.敦煌性文化zM{广东:广州出版社,1999.7
z2{叶至善等.朱光潜全集z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4
z3{杨海平,杨苏.实用美容皮肤外科技术zM{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6.4
z4{Michele Verschoore,刘玮,甄雅贤.现代美容皮肤科学基础z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