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适用于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术前静脉造影除了解下肢静脉系统情况外,还要特别标明瓣膜功能异常的交通支,以便术中处理。
1、属支隐静脉裂孔附近的5条属支必须一一认明结扎,应该没有疑问。
大腿中下段一般认为没有属支,实际上中下1/3处有一条收肌管穿支与深静脉交通。
在膝平面主要有小腿前静脉和后弓状静脉。对手术的影响主要是会将自上而下的剥脱器引入歧途,偏离主干。另外,由于他们与小隐静脉有交通支,并非终末型静脉,游离结扎的深度常不好掌握。
2、静脉瓣膜
大隐静脉腔内,有9~10对瓣膜,小腿部较多,瓣膜多呈双瓣型,可以阻挡自上而下的剥离器。
上部切口及大隐静脉显露
纵形切口适用于需要同时处理深静脉或股动脉的病例。对于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腹股沟韧带以下平行斜切口即可良好显露。切口位置稍低,有利于首先找到大隐静脉主干。切开皮肤后,在筋膜中央切开一个小口,伸入小拉钩后,上下拉开,多可直接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并且可以避免损伤并行的隐神经。找到主干后,先不要急于向上游离,应该先向下游离,进一步确定大隐静脉主干。先沿大隐静脉主干前方向上分离,直到隐静脉裂孔处,显露大隐静脉上端全程,再分别结扎属支。这样有利于准确分辨各个属支,也会避免过深的分离。
大隐静脉根部结扎残端长度不应超过5mm 。结扎后必须缝扎。
是否需要沿大隐静脉主干向下游离哪?
因为大隐静脉属支有较多变异,适当向下游离可以发现变异的属支。
结扎闭管肌穿支
经大隐静脉主干近侧断端插入剥脱器,双重结扎近端,将剥脱器向下最大限度插入,并以此为标志,于大腿中下1/3处另切一小口,显露大隐静脉主干后,后退剥脱器,挑出大隐静脉,向上下游离,结扎闭管肌穿支血管。如果剥脱器可向下继续插入,此处可不切断主干,于剥脱器头部被阻处另切口处理。如果不能将闭管肌穿支分离出并结扎,可于切口下切断主干,向下缓慢拖出血管,多可将穿支提出切口外。
注意,此穿支并非必须结扎,不要免强!
沿着正确的主干前进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情况大都是明明血管就在前方,但剥脱器就是过不去,或是偏离主干,进入属支,无法继续。
是什么阻挡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静脉瓣膜,许上不许下
2、属支。误入歧途。
3、静脉屈曲。
怎么办?
可以在你将小腿血管搞乱之前,从下向上寻找主干。静脉瓣膜和属支都不会形成障碍,但是屈曲怎么办?
好在屈曲的血管和主要属支的汇入处主要集中在小腿中上部,可以在上下两端剥脱器头部受阻的部位各作一切口,上面的向下切,下面的向上切,基本可以解决主干和主要属支主干的问题。
是化曲为直,步步推进?还是扩大切口,整团切除?
沿着正确的主干前进-------寸步难行
是化曲为直,步步推进?还是扩大切口,整团切除?
不管哪种办法好,都要把血管与周围组织分开。或许,这是整个手术过程中最不顺利的部分。当你提着血管断端游离时,无论你如何小心,无论用钝性还是锐性分离,都难免将血管撕破甚至撕断,使手术陷入困境。
为什么血管如此难以分离哪?
主要原因是血管屈曲,屈曲的血管经常会挡在血管钳的前方。
其二,扩张的血管壁变薄变脆,失去了原有的弹性,一碰便破。
其三,曲张血管长期慢性炎症导致于周围组织粘连,犹其与皮肤粘连紧密。粘连的强度已经超过了血管的强度,结果就是血管没分开却先分破了。
这些困难是普遍存在的,要想克服困难将血管完整的分下来,需要娴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经验----------等等!真的必须要过雪山草地才能到陕北吗?
亮丽转身
让我们再次想一想血管与周围组织的特点。
血管后方是疏松组织,比较容易分离--------先从这下手???
这的确是让人难以抵挡的诱饵!
但是,分完了血管就游离了吗?不,脱离了与下方的联系,血管与皮肤的关系更加密切了,你把中间分子完全推到敌人的怀抱里去了!
应该先分离血管与皮肤之间的粘连,虽然粘连紧密,但是皮下还是有间隙的,这在切开直视下分离时看的很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间隙?如何才能沿着这个间隙前进哪?
前面提到,血管屈曲严重,质地脆弱,但是皮肤基本是笔直平滑、坚韧可靠的,而这个间隙就坚定地贴在皮肤的背面,游离覆盖在血管团上的皮肤,就等于游离成团的血管!!!
如果两个切口距离很近,就可分别提起靠近的切口两端,互相分离提紧,然后用蚊式钳或解剖剪刀沿拉紧的皮肤分离,直到分到对侧的切口??!!
你看出来了!!!怎么和横断疝囊一样??!!
如何向两侧展开哪?
可以在需要分离的区域内缝几个皮肤牵引线,拉紧需要游离的皮肤--------
游离好血管团,是化曲为直,步步推进?还是整团切除?还有什么区别吗!
对于指向两边的曲张血管,真想把他们全部切除!
但是他们大都是交通支血管,完全切除是不现实的。
既然不能全切,只能尽量多切一点了。但是游离远了就无法结扎了,撕断当然可以,的确心有不甘,不够完美。
或许,你可以在你想切断的地方经皮缝扎交通支血管!有什么不可以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