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学认识:
肛管直肠脱垂的发病与全身机能减退及盆底局部因素有密切关系。
1、发育不全:儿童时期身体发育尚不成熟,盆底支持组织薄弱。加之骶骨弯曲未形成,直肠几乎呈垂直状态。直肠缺少有力支撑和承托,所以较容易移动。如伴发营养不良、慢性泻痢或便秘等,可能出现直肠粘膜与肌层分离,直肠与周围组织分离而发生直肠脱离。
2、体质虚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严重营养不良、久病体弱或年老体衰者,因肛门直肠周围间隙间脂肪组织大量减少,直肠侧韧带松驰,盆底肌群功能减退,收缩无力,会阴下降,致使直肠缺少有效固定、位置下移而脱垂。
3、腹压增高:慢性腹泻、顽固性便秘、前列腺增生肥大以及长期喘咳的患者,因经常性增加腹压,而导致盆底松驰下降,直肠下移脱垂。
4、盆底肌群损伤:肛门直肠会阴部的手术或外伤,以及妇女生产过程都有可能损伤盆底肌群及支撑组织,或损伤肛管直肠环、肛门括约肌,从而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发生直肠脱垂。
5、直肠脱出物牵拉:脱出性内痔、直肠息肉、乳头状纤维瘤等,因反复脱出肛门外牵拉直肠粘膜下移,可导致直肠粘膜与肌层分离,直肠粘膜脱垂。
6、神经机能障碍:支配肛门直肠及周围组织的神经损伤或疾病的影响,功能丧失或减退,引起盆底,会阴及肛门括约肌松驰无力,也可导致直肠脱垂。
祖国医学认识
肛管直肠脱垂的病理改变:
直肠粘膜脱垂的病理变化是直肠下段的粘膜下层松驰,直肠粘膜与直肠肌层发生分离。当排便时,直肠粘膜随粪便被推挤出肛外。增加腹压,也可使其脱出肛外。初期,脱出的粘膜多呈紫红色,表面光滑,柔软而有光泽。以后因反复脱出,粘膜不断受到刺激而发炎充血、水肿,严重时可见糜烂,浅表溃疡及点状出血等。直肠粘膜脱垂有自愈的可能,但多数发展为直肠全层脱垂。
直肠全层脱垂是由于盆底肌群及支撑组织损伤功能减退,收缩无力,会阴下降,失去对直肠的上托、支持、固定作用,直肠下移,并最终导致直肠侧韧带松驰、直肠与骶骨分离,增加腹压时直肠即脱出肛外,严重者可合并部分乙状结肠脱出。脱出肠管的粘膜多呈充血水肿状态。由于反复脱出,摩擦刺激,血液淋巴回流不畅,往往表现为慢性发炎,并有糜烂、溃疡形成,容易出血。
脱出物如持续较长时间不回纳,可发生嵌顿。因血流受阻不畅,肠管肿大瘀血,严重时可发生绞窄性坏死,肠穿孔等。
由于肠管反复脱出肛外,肛门括约肌长期被动扩张而薄弱松驰,收缩无力。当直肠脱垂时,肛管可随之外翻。肛门松驰也进一步加重了直肠脱垂。
关于肛管直肠脱垂的发病机理,目前有两种学说。
1、滑动疝学说:Moschcowitz 1912年提出,认为直肠脱垂是疝的发生过程。在腹腔内脏的压力下,直肠膀胱陷凹或直肠子宫陷凹的皱壁逐渐下垂,将其下方的直肠前壁压入直肠壶腹内,形成疝囊,并随直肠下降,脱出肛外。
2、肠套叠学说:Broden和Senllman 1968年提出,认为直肠脱垂是在乙直交界部发生的乙状结肠与直肠套叠。初起套叠点位于直肠正常固定处的最高点。由于套叠肠管的牵拉,直肠上端与骶骨分离,套叠起点随直肠固定点逐渐下降。反复下降,直肠与骶骨的固定点越来越低,最终骶直分离,直肠脱出肛外。
相关文章